“縫機城上升空間很大”——訪思遠縫紉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躍新
昨日,記者在東陽國際縫機城A館一樓思遠縫紉設備有限公司的商鋪里,再次拜訪了公司總經理張躍新。
對于下海后的經歷,張躍新侃侃而談。
昨日,記者在東陽國際縫機城A館一樓思遠縫紉設備有限公司的商鋪里,再次拜訪了公司總經理張躍新。他對縫機城的未來充滿信心,他的經營熱情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
生日那天突然辭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才45歲的張躍新進入縫機這個行業已有16年時間了。張躍新是六石街道六石社區張麻車人,1989年畢業于當時的杭州電子工學院,被分配在我市儀表電機廠當一名技術人員。工作之余,他常常想“總不能一輩子在工廠里這樣得過且過”。1993年5月,25周歲生日那天,他突然想到上大學時看到過的《男子漢成功之路》這本書中說過的一句話:家境一般的人20多歲時可以做任何嘗試,但25歲時應該定下來走什么樣的路。想到這,他痛下決心:不能再這樣在單位里混下去了!于是,當天他就在辦公室里給廠長寫了封辭職信,成為當時較為前衛的下海大軍中的一員。
盡管辭職了,但是張躍新當時根本就沒想過該做什么,父母也不知道他辭職這事。工廠里的宿舍他是不好意思再住下去了,怎么辦?只好在同學的宿舍里借住。貿然辭職,沒有事情好做,怎么辦?想來想去,最后他去求在義烏做生意的姐姐,希望能在她那里做個幫手。然而姐夫不同意,但是姐夫的一個點撥,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張躍新告訴記者,當時姐夫說他們攤位不大,不需要幫手,“倒不如借點錢給你,你自己去做生意吧。”姐夫的這席話醍醐灌頂,讓他猛然醒悟——他要去做生意。
剛剛下海時的彷徨
定下來要走做生意這條路,可做什么生意還沒想好。張躍新心里一點底也沒有,覺得很彷徨。他對記者說,當時“入關”(后來改為加入世貿組織)叫得很熱,他就分析“入關”后什么最有利,想來想去應該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最有利,于是就想到了小五金。但當時義烏小商品市場里的攤位一下子找不到,怎么辦?只好每天從東陽出發坐車去義烏小商品市場找,找了一個月,終于有一個攤位肯出租一半給他,于是他就憑著這半個攤位在當年的7月4日開始做小五金生意。
剛開始時,因為沒有多少本錢,張躍新只是從市場里其他攤位那兒拿一些小刀、打氣筒之類的貨代賣,但沒有什么錢好賺。后來,他了解到千祥鎮一家企業生產小刀,就自己找上門進貨。就是在進貨時,那家企業的負責人說的一句話讓他茅塞頓開。他說,那家企業的負責人只肯給他很少的貨,說要把大量的貨留給老客戶。于是他想,拿到貨才能賺錢,而老客戶才能拿到貨,怎樣才能成為老客戶呢?只有找到一種目前比較淡而一段時間后會旺銷的貨,在淡季時進貨肯定容易,幾個月后就能成為老客戶。肯動腦筋的他很快就想到了熨斗,因為那時天還熱,用到的人少,但等天氣涼了,用到的人肯定會多。想到了就馬上行動,他找到巍山的一家企業,進了一批價格較低的處理貨,賣了一個多月,就扭虧為盈了。
漸漸涉足縫機行業
巍山那家企業的熨斗漸漸少了,正在張躍新焦急時,一位來推銷旅游熨斗的推銷員無意中的一句話“這種熨斗溫州的平陽縣有很多”,讓他抓住了信息,抓住了機遇。他就趕到平陽縣的一個鎮里,想方設法找到了生產廠家。這時,熨斗銷售開始走俏,在過年前的短短3個月時間里,他凈賺2萬元。張躍新心里那個高興啊,過年時特意買了兩條中華香煙犒勞自己。
第二年,張躍新請了個幫手,凈賺了4萬元;第三年,擴大了攤位,凈賺了8萬元,第四年凈賺了16萬元。因為良好的信譽,他在那些年積累起許多忠實客戶。他說,1995年時,有位湖南常德的客戶在別人那兒看到全蒸汽工業用熨斗很好賣,就跑到他這兒,告訴他這種產品生產廠家的地址,讓他去進這種產品來賣,為他指明了又一條生財之道,同時也讓他開始涉足與縫機行業相關的產業。后來,他開始經營熨臺、蒸汽發生器等服裝企業常用的產品,并在義烏市稠州中路開了店鋪,當年凈賺50萬元。那時候,義烏的蘇溪、大陳襯衫廠需求很大,跟服裝企業的接觸越來越多。1998年后,他開始從事縫紉機等產品的經營,正式涉足縫機行業。2002年,張躍新成立了思遠縫紉設備有限公司。
對縫機城充滿信心
東陽國際縫機城開始建設后,張躍新十分關注,不僅買下了近600平方米的商鋪,還租了一個同樣面積的商鋪,專心在這里經營縫紉整機,經營面積近1200平方米。他說,義烏經營成本越來越高,停車不方便,客戶上門也不方便;而東陽有經營縫機零配件的傳統,縫機城離義烏又近,經營成本相對較低,具有很大的優勢。他覺得,在縫機城經營范圍得到了拓展,上升空間較大;客戶群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內銷、外銷業務都有所增長;零售市場也得到很大拓展,因為附近的許多服裝企業紛紛到縫機城來購買,“總之,這半年來,公司的銷量增加了,而經營成本明顯下降,所以我對縫機城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