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服裝產業發展迎接美好春天
2012年,CHIC已經滿20個年頭。20年間,CHIC逐步走向了成熟,成為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盛會,在這個服裝行業最大的交流拓展平臺上,來自重慶服裝界的聲音卻鳳毛麟角。
象初生的嬰兒一樣,重慶11家服裝企業首次抱團參展,便引來人們觀注的目光。在CHIC的大家庭中,重慶服裝業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西南中心,工業重地。歷史上,重慶有著良好的服裝產業基礎,上世紀80年代末,重慶服裝業年產值達到了2億多元,出口創匯超過2000多萬美元,一度位列全國五強,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服裝生產基地。
90年代中后期,一些小型的私人加工作坊慢慢興起。這些作坊的主人大都是一些以前計劃體制下從事服裝生產或服裝銷售的人。他們在蓬勃興起的沿海服裝加工業的夾縫中看到了一線商機,先從代理商做起,從加工沿海的訂單做起,要么就是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定位生產。通過十幾年來的摸索,孕育出一批響亮的名字:天派、樹王、金爵士、段氏、金考拉、華羽、葉森、新旺族、夢之詩、萊諾、達興等,這些企業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場上獲得了一定成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成為重慶服裝行業的一股生力軍。
從產業結構上看,重慶男裝、女裝、童裝、內衣門類齊全,從產業鏈上來看,前端的面輔料、配飾等脫節,重慶服裝停留于成衣生產的中端環節,后端的市場營銷也遠遠落后于發達的沿海城市,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致使重慶服裝產業處在一種品牌營銷意識欠缺的尷尬境地。
然而,憑借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教育體系,經過20余年的發展,以參展的11家企業為代表的重慶服裝產業已經走過了自身強大的過程,走出西南、邁向國際成為重慶服裝業的主體訴求。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重慶服裝生產企業近5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00多戶,女裝及羽絨制品發展尤為迅猛。截止到2011年,重慶服裝產業產值達到250億元,并保持了連續五年28%以上增長。
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沿海以外貿為主的服裝企業經營困難,在人才回流及產業西移的趨勢下,加上重慶本地消費市場的增長,重慶服裝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盡管這是一個大好的時機,但缺品牌,是重慶服裝產業的痛。據了解,重慶5000家服裝企業中,擁有全國馳名商標的僅一家,位列全國百強的企業也僅一家。
雖然重慶不少區縣都設立了服裝工業園區,希望將服裝產業集聚起來,但大多數園區都只著眼于企業數量,對服裝產業鏈建設以及品牌服裝企業的引進和支持不夠,這對服裝企業來說沒有什么吸引力。
其實上,經過多年的發展,重慶的一些服裝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力,無論從款式設計還是做工精細方面,重慶服裝都可以與國內名品媲美,但品牌的知名度不夠造成重慶服裝多年只能偏居西南一隅。如何將重慶服裝的品牌效應提升一個檔次,如何進行產業鏈的配套建設等,是重慶服裝業目前要思考的問題。
根據重慶市政府的規劃,未來重慶輕紡服裝將形成主城(巴南)、涪陵、庫區(萬州)、渝西、渝東南五大產業板塊。其中,主城以中國輕紡服裝城為中心,主打都市時尚服裝設計、研發和加工,以及物流,其他區縣向服裝上游發展,即以都市時尚服裝產業鏈為龍頭,帶動由紡織到服裝的全產業鏈的發展。
為推進服裝產業發展,重慶近年設立了服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為服裝企業技術改造、品牌創建、市場開拓等提供資金支持。
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植,重慶服裝企業的發展也將更為積極和穩實。據陳尚福介紹,今年重慶申請各種馳名商標的服裝企業數量比去年翻了一番。未來三到五年的時間,重慶有望培育出三個“中國馳名商標”。同時,“十二五”將是重慶服裝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重慶市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將會更加給力。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和政策扶持,重慶服裝產業發展更美好的春天必將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