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洋牌”的是與非
“傍”現象與中國時尚的地位、角色有關,與中國時尚品牌的文化和內涵、影響力有關,與中國時尚消費者的品位和價值取向有關,與中國時尚企業的品牌發展策略有關。
中國時尚界盛行取洋名、掛洋牌,或本地產品在海外注冊品牌等現象,被稱之為“傍洋牌”。然而,同為“傍”,傍洋牌與傍大官、傍權貴、傍大款、傍大腕有很大區別。
取洋名和追名牌固然反映了中國企業和消費者在全球時尚界的卑微和不自信,然而,多數傍洋牌只是為表達一些品牌的時尚感和態度信念而已,并無借權勢出賣和豪取掠奪的動機和行為。而時尚產品和時尚品牌本來就是一種表達個人身份、地位、形象、階層的標志和符號。
“傍”的不同層級
取洋名、傍洋牌的現象不只在中國有,日本有,美國也有,不過在中國更甚,這與各自在時尚界中所處的地位、角色、認同度有關。
先富起來的日本人是時尚追隨者,對歐洲時尚名牌的癡迷到了極點,但日本時尚品牌地位仍較低。日本曾是奢侈品第一消費大國,而日本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也鳳毛麟角。日本有才華的時尚設計師很多,如三宅一生、高田賢三等,但他們似乎只有棲身和發展于歐洲,才能得到世人包括日本同胞的認同。
美國盡管經濟實力世界第一,在時尚界卻一直仰歐洲之鼻息,美國出了一些大牌,但多數是快餐式的,直到今天歐洲人仍對美式時尚不屑一顧。美國曾經推動過“buy USA”的運動,以圖振興美國時尚產業,成效甚微,價格斗不過中國和泰國,設計斗不過意大利和法國。
中國是生產、貿易大國,還不是品牌大國,更不是時尚領導者。因此,即使在國內消費者中,中國品牌的認同度和影響力仍是很低的,中國消費者對洋品牌的尊崇遠高于自主品牌。東華大學和美國奧本大學做過一項實驗證明,消費者對掛洋品牌的服裝的做工、面料、款式、品質的全部評價,都高于掛中國品牌的同樣的服裝。中國時尚品牌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還有許多路要走。
“傍”是一種價值觀
一介草民中大有自尊自愛、人格高尚的人,時尚界中大部分本土企業主、設計師和經營者,不靠偷,不靠搶,不靠八卦出位,不靠傍權勢,而靠自己的努力奮斗贏得了市場,贏得尊重。中國現有的一些大品牌就是這樣打拼出來的。
“傍”是一種價值觀,什么是好、美,什么是惡、丑,什么有價值,什么一文不名,各人自有評判標準。在市場經濟初期和時尚產業成長期,會有一些先富起來的人追崇被凡勃倫稱為的炫耀性消費,時裝即是這類炫耀個人的成功、成就和地位的表征。中國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奢侈品消費居世界第二,就是這種炫耀性消費的結果。
端時尚品牌的品質當然一流,但不少是在中國生產的,真正吸引人的是設計和品牌的象征意義。因此高端品牌被消費者、設計師和企業家“傍”,這與傍者和被傍者的錢袋里的財富多少無關。一些很有錢的人如比爾·蓋茨常穿POLO、GAP這些大眾品牌,一些很有身份的人也會跑到襄陽路買假名牌,而窮學生中也有人會傾其所有買LV包。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