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調控下中國鞋業呈現并購趨勢
老陳怎么也沒想到,新上的生產線這么快就被閑置了。
“現在出口的情況又不太好了,主要是歐洲,內銷的情況也一般,競爭太激烈了。”擁有自創品牌童鞋的老陳,現在說起話來都帶有些許疲憊,再也不是幾年前的意氣風發。2011年,海外市場好轉,內銷市場火爆,加上制鞋業被列為重點振興產業,老陳的工廠做了一些擴張,但隨后的日子,卻不如老陳想象般順意。
今年以來的日子尤其艱難,老陳所能應對的只是停掉一條又一條的生產線。上個月,有關新的經濟刺激政策的說法紛至沓來。“不需要什么政策支持,扶持都是一時的,早晚都要面對。”老陳這次顯得異常理智。“苦練內功是必然選擇,兩年前真不該急著上生產線,現在又都擱置了。我身邊很多當時擴張和并購的企業都后悔了。”他說。
后悔的企業主的確不少。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也說,在他的學生中,那些前幾年急于擴張的老板現在大部分都后悔了。
刺激效應
2011年,前幾年金融危機寒流還沒有退去,國內一些企業卻開始逆流而動,他們大多懷揣現金,尋求著自己的發展方向。
老陳的企業就是其中之一。
這一年的4月,他第一次帶著他的童鞋品牌來參加中國國際鞋業展覽會,“我們這次只租了一個小展位,先在展會上露一小臉,以后每年都會過來。”他的這句話還讓人記憶猶新。
這個童鞋品牌是他們第一個自己的品牌。
之前,老陳是上海的一名處級干部,其太太李女士任公司的董事長,公司只做代工,全部出口。
金融危機之后,出口企業危機四伏,眼看內銷市場火爆,老陳和李女士萌生了自創品牌的想法。由于出口市場還不能放棄,老陳甚至辭去公職,全心投入到自創品牌之中。老陳來北京參加中國國際鞋業博覽會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自己的新品牌能夠進入新光天地這樣的大商場找到門路。“他們的入場費很高的,而且沒人根本進不去。”他說。
雖然沒能進入新光天地,但老陳的生意還是越來越好。“海外的市場又好起來了,現在工廠忙得不得了。我們又加了四條生產線,這還做不過來,還會分包出去一些。”
自創品牌仍在進行,但是顯然有些分身乏術了。2011年下半年,老陳一談起生意總是笑容滿面。
不僅是老陳,當時很多鞋服企業都大手筆地將錢投入到擴張與整合并購中。除了看到產業中蘊藏的機會外,來自宏觀層面的“鼓勵”和政策層面的支持,也是部分大企業“伺機而動”的原因。
2010年11月9日中國政府宣布實施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在2011年底以前投入總額4萬億人民幣,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增加銀行信貸等。此后,一些重點產業被列為重點振興范圍,紡織服裝亦在其中。“有政府政策上的扶植,企業對于擴張或者并購有很大的積極性。在資金、貸款和稅收上都有一些扶植政策。
老陳并不是當時的異數,很多企業都把那次國家的扶植政策當做了自身的一個機遇。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