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品牌進入“拐點” 郎咸平開出藥方
中國服裝行業再次騰飛的靈丹妙藥是什么?
在昨日閉幕的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上,一個關于服裝行業發展的論壇,引來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時尚產業研究專家李凱洛等學者專家的唇槍舌劍。
郎咸平一語驚人地表示中國做不出國際品牌,甚至不需要去嘗試。中國正面臨消費危機,整個制造業面對的都是M型消費,服裝企業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低價+個性+尊貴體驗,讓所有人耳目一新。
深圳服裝行業產值達1500億元
深圳作為國內重要的服裝勝地,7月8日-10日,作為東道主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了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以下簡稱“服交會”)。
根據主辦方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此次服交會展覽面積近8萬平方米,包括6個展館、10余個細分展區,3500多個展位,吸引了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逾千家優秀品牌參展。
深圳服裝行業發展相較于浙江、北京等地區主要呈現走高品質路線,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服裝以及國際化特點。近幾年,深圳服裝業正快速從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出口加工型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自有品牌型發展模式轉變。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深圳服裝行業產值1500億元,自創品牌企業700多家,擁有服裝品牌超過1000個,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女裝品牌生產基地。熊曉坤表示,深圳自有品牌產品產值由90年代初的不足10%上升到如今的50%,而且這種變化趨勢正在加快。
但是熊曉坤同時指出,深圳服裝也面臨服裝文化基礎不強,以及專業配套服務不夠完善等問題。
放眼全國服裝行業,近些年來都面臨很多的難題。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表示,中國用8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飛機,說明附加值不高。
而另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服裝產品走出去了,但是中國的服裝企業沒有完全走出去,沒有世人皆知的國際服裝品牌,也沒有遍布全球的品牌服裝營銷網絡。
從宏觀角度來說,服裝行業面臨的還有產業轉型和升級的問題。借“服交會”的機遇,主辦方組織了一場題為“服裝行業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未來”的研討會。
郎咸平:中國出不了國際品牌 唯有“低價+個性+尊貴體驗”
郎咸平看待服裝行業發展的視角與眾不同,他的觀點令所有人精神為之一震。
郎咸平表示,中國企業已經不存在戰略的問題了,基本上都是經濟蕭條之后必然造成的結果,因此服裝產業的發展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經濟帶來的危機,使得服裝行業面臨M型消費模式,即兩頭大,中間小,14%的富人買高檔產品,86%的老百姓買低檔產品,中檔產品在萎縮。這就是服裝行業要遵循的M型消費形態。
“在今天,告訴大家一個結論,個人的努力不重要,個人的戰略思想一點都不重要,如果你不遵循M型消費形態,你就一定會失敗。”郎咸平舉例,高檔服裝Prada去年銷售增長率54%,利潤增加72%,今年一季度銷售增長率48%,利潤增長112%;Amani全球市場增長13%,中國市場超過40%,高檔服裝一片火爆。
而中檔品牌,中國幾個有名的大廠牌全部陷入困境,比如說七匹狼,九牧王,去年存貨超過60%的增長,此外,李寧、安踏、報喜鳥,存貨增長率在40%左右。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