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技能大賽搭臺讓維修工自創價值
陳戟,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科技培訓部副主任,主要負責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技術、標準、質量以及職業培訓工作。目前行業中僅有兩人同時具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和國家職業技能質量督導員資格,他就是其中之一。
每日的行業技術、標準、質量以及職業培訓等工作,無外乎整天就是與專利、資料、數據、專家、課程等打交道,對于常人來說,這多多少少有點枯燥和無趣,但陳戟卻樂在其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自己就是一個“快樂的雜役”,為行業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處理一堆堆瑣碎的雜事。
作為中縫協科技培訓部和中國輕工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管理總站的具體負責人,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陳戟最近要“打雜”的最大“雇主”就是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他負責具體操持著大賽整體運作,從贊助商、選手、裁判、媒體記者等,再從各賽區承辦溝通、比賽設備的運送安排和調試、比賽整體運行和監督,以及所有吃喝住行和賽事宣傳推廣等都“負責到底”。
維修工生存環境待改善
眾所周知,中國縫紉機維修工目前的生存狀態不甚理想,甚至可以用不好來形容。
2011年的第二屆標準杯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的中南賽區比賽中,一位當地服裝企業的選手,在考核各環節比試中表現優異,最終從近200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以賽區第二名的身份進軍上海總決賽。在總決賽中,獲得了第二屆標準杯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的全國第六名,獲得全國縫紉機維修工高級技師證書等獎勵。
“不幸的是,這名維修工回到單位后,不僅沒有得到老板的獎勵,反而因為兩次請假參加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而被扣整月的全部工資和獎金,最終這名維修工一氣之下辭職不干了。”陳戟回憶到。
“當我半年以后再聯系他時,準備邀請他參加這一屆大賽時,這名維修工告訴我,‘他已經不在縫制機械行業里干活了,真正跳槽別的行業里了’。”陳戟眼神中流露出了些許的遺憾。
維修工生存處境尷尬,這個問題由來已久。
陳戟說,“‘十一五’期間大多數的維修工的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3000元之間,不僅不管吃住,甚至有些沒有五險一金。維修工流動性相當的大,每年都有一大批的維修工跳槽,甚至離開行業另謀出路。”
陳戟談到,現在在企業中,企業主認為維修工可有可無,因此企業為維修工創造的晉升渠道少、工作環境不穩定。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維修工收入微薄且不穩定,流動性大,跳槽、逃離行業率高。
大賽創造廣闊舞臺育人才
舉辦大賽是為了賺錢或者撈名利嗎?
面對這樣的質疑,陳戟的回答是:“絕對不是,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是一項純粹通過市場化行為運作的全國性職業技能專業賽事,是協會推動行業技術升級和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個實現手段。旨在擴大縫紉機維修職業技能人才隊伍和提升行業維修工整體技術水平,本項賽事的培訓、比賽以及證書的申領等都是免費的。”
“自2009年北京、山東等地舉辦首屆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系列賽事,在全國行業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至今,大賽已成功舉行了第三屆,共吸引近4000人次參加了大賽附設的各類培訓和輔導,人員輻射蘇、浙、皖、滬、京、津、冀、粵、閩等20多個省份,通過大賽,140多名選手獲得行業優勝選手榮譽稱號,6人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全國輕工行業職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人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評選為“全國技術能手”,近千名選手獲得了中、高級技能及技師等各級資格證書。這是大賽舉辦以來最直接的收獲。”陳戟這樣說。
陳戟說,理論考試、故障判斷、現場拆裝考核等環節,看似簡單易行,大賽誠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但通過前兩屆大賽以及第三屆至今的積累,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幾千張職業資格證書,我們收獲的是縫紉機維修工通過專業技術的展示,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甚至是自主創業的基礎;收獲的是行業整體對維修工的認可以及維修工技術交流和氛圍的全面提升;更收獲了全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廣闊基礎,以及行業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