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何燁談行業知識產權
今年3月,《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暫行辦法》正式頒布實施。5月,2012年縫制機械行業知識產權發展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行業知識產權工作的節奏明顯加快,一方面說明,在行業科技持續進步的今天,知識產權開發、保護及應用問題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日益增強;另一方面也說明,中縫協積極發揮橋梁和平臺作用,加大力度引導和推進企業間知識產權成果的交流與合作,減少專利糾紛,維護行業穩定健康發展。
如何通過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水平的提升,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為此我們專訪了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何燁。她指出,完善知識產權的環境與制度,不僅要加強輿論引導,更要將知識產權工作置于關乎行業創新發展和生死存亡的高度予以重視。
知識產權是產業轉型關鍵
問: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知識產權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對現階段轉型升級有什么重要意義?
何燁:知識產權工作是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已由規模擴張主導的經濟高速增長期,轉入結構調整和質量效益主導的經濟平穩增長期。一方面,原來靠自身成本發展的優勢不復存在;另一方面,真正的高端技術我們還未掌握。加快知識產權建設,提高行業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有利于推動行業從主要靠拼成本、拼環境、拼資源,向靠拼科技、拼創新、拼人才轉變,這對破解發展難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至關重要。
因此,我們必須將知識產權工作置于更高的位置,發揮其在轉型升級中的作用,這是關系下一步發展成敗的關鍵。
問:您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隨著行業發展環境與階段的改變,我們跟隨模仿、消化吸收之路已走到盡頭,行業轉型升級的正確途徑需從“總量經濟”向“質量經濟”轉變。那么知識產權工作在推進行業的轉型升級中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何燁:轉型升級關鍵在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也對現有知識產權發展的環境體系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要讓經濟可持續發展下去,就不應該再依賴低成本、低價的優勢,企業需要從更高的起點去創造,真正創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和價值。這其中,“模仿跟隨”的發展模式向“自主創新”的轉變,為最重要一環。
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行業、企業長期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擁有大批的專有技術和大批的自主知識產權,才能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國際話語權。因此,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裝備制造業自主知識產權發展的原動力所在。
我們要積極推動原始創新,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究開發以及國際合作、并購、參股等方式,掌握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切實改變裝備制造業在科研、生產、服務等方面相互割裂的現狀,企業要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加快培養裝備制造業創新型科技人才,特別要培養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系統設計的高端技術人才。
問:從最開始的純粹模仿,到跟隨式創新、自主創新,十余年的知識產權工作發展如同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一樣,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績有目共睹。
何燁:多年來,行業知識產權工作成效斐然。以“十一五”期間為例,首先,五年間專利數量大幅增加,累計新增各類專利5538項,占行業已有專利總量的60.5%,較“十五”同期增長了45.1%。
其次,專利權人的格局已經發生變化。過去的五年,專利權人由“十五”期間內資、臺資、日資及歐美縫機企業的百家爭鳴,演變為目前的中日爭輝。此外,科技創新的含量大幅提升。2010年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到了164項,在創下行業新高的同時還首次超越了日本縫機業。2011年發明專利數量統計中,國內企業在前十位中占據了七席,顯示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另外,2011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進一步優化了行業知識產權機構,原臨時性議事機構———行業知識產權工作小組經行業討論并入協會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為行業常設機構,其日常工作由科技委辦公室負責。今年,行業還討論通過了《行業知識產權糾紛調解管理辦法》,對行業知識產權發展進行了進一步規范。
創新投入、人才和制度制約行業發展
問:目前行業知識產權糾紛已從國外企業與國內大企業之間,轉向國外企業與中大型國內企業之間和國內企業相互之間。出臺《糾紛調解管理辦法》也從側面說明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日益突出。從整體看,知識產權工作都存在哪些難點?
何燁:難點一直存在,也是桎梏著行業知識產權發展的一些“頑疾”。其一,創新投入嚴重不足。自主創新不可避免存在風險,有可能導致失敗,沒有人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在當下企業贏利普遍微薄的狀況下,思想上是否有接受失敗的準備,有敢于加大投入的魄力,是企業管理者面臨的一大挑戰。
其二,專業人才匱乏。在大部分行業骨干企業中,雖已設置知識產權崗位,但企業知識產權事務基本都由企業技術人員兼任或通過聘請外部專業人員協調解決。熟悉行業技術發展情況,而又精通國內外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國際規則,且能熟練運用知識產權規則的高層次人才在行業中依舊十分稀缺。
其三,知識產權制度不健全,缺乏對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有效保護,以至于企業不敢、不愿主動創新,難以形成激勵發明創造、聚集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提高創新能力的客觀環境。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