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寨”鞋自有品牌之路還有多遠?
“中國制造”的頭銜一直牢牢的掛在中國鞋企的頭上,中國是制造大國,自然少不了“山寨”貨,尤其是傳統的制鞋行業。近日“山寨”一詞再次被提上“議程”,追溯根源是因為倫敦奧運開賽前,埃及奧運代表團穿著中國制造的“山寨耐克”吸引了大量眼球。
據媒體報道,100多名埃及運動員、奧委會官員在奧運村進進出出,可他們的“山寨”服裝卻讓人大跌眼鏡——耐克的Logo配著阿迪達斯的拉鏈。據埃及代表團官員表態:“雖然衣服山寨,但是質量夠好,我們沒有很多錢,只能買山寨”,簡短數語,道出了質量夠好的“山寨”產品為何不創立自己的企業品牌?中國“山寨”鞋自有品牌之路還有多遠?
“山寨”鞋企尷尬困境
制鞋行業山寨一詞絕非新鮮。“廣州一家網店專賣山寨貨,只要品牌新產品剛上市,這家網店就會克隆出一模一樣的,然后放到網上去賣,據了解,此網店的是居然成為了網上銷量最高的店鋪”,廣州某鞋廠老板說到。在中國“山寨”鞋企多如牛毛,且不說中國國內無數小作坊的山寨制造,大品牌之間的“互相山寨”也成為了趨勢。不管你承認與否,大品牌之間的產品同質化問題已經是既成事實。追溯山寨貨為何會如此橫行,很大一個方面就是缺乏一個承載山寨制造的品牌。在中國利用“山寨”而創立品牌成功的例子很多。
例如喬丹體育、老人頭、“達芬奇”家具等等都曾經“飽受經風”,讓平民老百姓看清了真實面目。這些大企業都是打著“洋品牌”的旗號在中國享受著消費者的爭寵。筆者認為,“山寨”能否走出這樣的尷尬之路,要看“山寨”將要選擇這樣的前進方向,是否能夠利用“山寨”而創造品牌成功的轉“山寨”為制造。而市場提供給山寨重生的市場和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大。
自2001年11月10日中國正式加入WTO之后,中國市場迅速擴大,無數外資合資等進入中國,國內外各行各業的各種品牌在中國市場上發展的繁榮景象令人咋舌,然后在這樣的環境下,質量問題頻頻出現,價格也以數倍的姿態在不斷攀升。就此,市場的缺口出現了。市場上缺乏一些產品質量過關,價格又適合中低等消費的產品。很多以山寨為前身的品牌已經在這個特殊的市場缺口是做好做大。
自有品牌之路亟需擴大
對于部分鞋企來說,我們一定要明白,不管“洋品牌”的出身編得有多么高貴,不管“洋品牌”可追溯的歷史有多久遠,鮮亮的外衣底下,終究還是“madeinchina”.因此,企業自有品牌之路亟需擴大.
要想成功轉型,一是要有頑強的精神去克服內在壓力創造品牌。品牌是企業的生存之本,品牌創建和山寨制造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制造者在開端沒有找對出口的話將是失敗的,最終也走不上制造的正規上。
二是政府的扶持。有些企業即使擁有自主品牌,但由于缺少市場導向,也缺乏走出去的“底氣”。為了幫助企業走出“困局”政府出臺專門政策,對開拓市場的紡織服裝企業最高補助100萬元,這掀起了企業創立自主品牌和開拓市場的高潮。政府的支持和導向將是成功順利與否的關鍵。
三是保持優勢。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丟掉制勝的法寶,最初“原材料”和“加工費”的低廉能使得產品以低價的優勢走入市場,進而在逐漸增加銷售量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進,中國并不缺乏創造力,原有優勢加上一點的創新將是能走多遠的關鍵。
對“山寨”產品來說,歸根到底還是品牌問題,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試問中國“山寨”鞋自有品牌之路還有多遠?我們試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