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實體經濟外資流出 代工產業亟須轉型
阿迪達斯關廠事件"已引發了多輪關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轉型話題的輿論風潮。最新公布的7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數據,不出意外地繼續下滑,并創下了2年來的新低。數據之外,最直觀的是實體經濟層面的外資流出。原有的"中國制造"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正在喪失,類似阿迪達斯這樣的外資制造業撤離的案例將越來越多,中國的代工產業亟須轉型。
蝴蝶效應:中國企業外遷
不僅僅是國外企業,就連國內服裝產業由于成本壓力加大,也已呈現服裝廠外遷東南亞的趨勢。而多位廣州流花商圈的資深服裝界人士呼吁,應該增強區域服裝的品牌優勢抵抗經濟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
"現在一些同行紛紛將工廠搬遷到東南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勞動力成本比國內低很多,如越南,聘請一個服裝工人只要月薪500元,印度最低250元/人/月,孟加拉則是300元左右/人/月。但在廣州,僅聘請一個車工,每個月最低支付2500元到3000元,一些中高端服裝企業更要向工人支付4000元的月薪。"汕頭一家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莊澤群這樣說。
"廣東省內的部分服裝生產企業經歷了從廣州到江西,再到廣西,最后到越南的遷移過程,目前越南的生產成本要比國內低最少30%左右。"業內人士預測,到2015年左右留在中國的服裝工廠或許不足30%。
給中國服裝、鞋類企業帶來挑戰的不只是工廠的外遷,更讓人擔憂的是有部分消費者開始追求東南亞制造。日前,在廣州多家工廠直銷店,竟然有不少消費者專門尋找來自越南、印尼、印度生產的耐克的運動服和球鞋。"覺得質量不錯,價格還很便宜。"這是消費者給出的原因。
"世界工廠"漸行漸遠?
事實上,除了阿迪達斯,其競爭對手耐克2009年3月也關閉了位于中國的唯一一家鞋類生產工廠--江蘇太倉工廠。同時,到2010年,耐克鞋越南生產的份額為37%,已超過了中國代工廠所占的34%的份額。隨著低成本優勢的逐漸喪失,中國與"世界工廠"似乎漸行漸遠。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幼文分析說,"類似阿迪達斯這樣的個案會越來越多,其背景顯然,因為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等成本確實是在上升,包括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也比較嚴重,部分外資以及中國的企業都在向更具成本優勢的東南亞、中國的中西部地區等轉移。這種趨勢會一直延續,對出口和加工貿易的壓力很大。"他同時認為,"中國制造"的概念比較寬泛,其中部分對成本敏感、使用較多勞動力的低端產業轉移的動力相對較大,而一些更多考慮整個宏觀經濟環境、政策及產業配套能力等的,未必會出現遷徙的風潮。總體而言,"中國制造"還難言會因這些現象的出現而發生逆轉。
"企業出走的原因非常復雜,有的是想獲取技術,有的是要獲取市場與資源。企業決定是否投資是一種綜合的考量,除勞動力成本外,還包括原材料成本、市場的成長空間、政務環境、商務環境以及產業生態環境等等。"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亞斌教授這樣認為。以阿迪達斯為例,其將工廠轉向中國周邊如越南、柬埔寨等地,確實能夠降低成本。但不能忽略的一點是,目前美國正在推行的"再工業化"計劃。該計劃正想方設法吸引企業重新回到美國本土生產。據悉,阿迪達斯已在美國當地建設了一些新工廠。
代工企業畸形的利潤
浙江一家外資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中國制造"的利益鏈條中,外商拿走了大部分利潤,中國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費而已。一雙售價800元的耐克鞋,材料成本不足百元,渠道成本不到300元,耐克公司要賺400元,中國的生產工廠每雙只賺不到20元。如此畸形的成本利潤結構下,中國只能在代工過程中解決富余勞動力,或者在隨后的原始設計制造中山寨出自己的品牌,但只要人力成本一上漲,外企立刻轉身就走。
僅僅如此倒也罷了,更嚴峻的問題是,世界工廠的角色所帶來的工業污染,威脅著中國民眾的生活品質。對此,著名的環保問題專家梁從誡形象地比喻說,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成了世界的廚房,成了世界的泔水桶。我們把做好的美味端上世界餐桌,讓外國人享用,但是,做飯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卻留在了自己的廚房里,留在了自己的泔水桶里。
科技含量低、利潤低,是"中國制造"幾乎"與生俱來"的特點。不少行業內人士將"勞動力成本低"視為優勢,并以龐大的"產量"數值引以為豪。但,不掌握核心科技,只付出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制造",其內在含金量并沒有多少。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