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賽有個約定
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主要生產商,60年國慶的閱兵服即出自于此。目前,際華年產軍服、制服穩定在1000萬套/件以上,如此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如此巨大的產能,無疑成為眾多縫企欲提升自身知名度,求之合作的目標。
自然,軍工背景使際華在設備選擇上更為嚴格和謹慎,民族品牌想分享機會,必須面對近乎苛刻的門檻。就在降價、促銷、免費試用等各種手段難以奏效的關口,憑借技能大賽的品牌推廣和綜合實力展示,標準引起了際華的關注。最終,以大賽為媒,雙方達成合作,不僅形成了穩固的戰略伙伴關系,更彰顯了大賽舉辦以來,所形成的良好口碑與廣闊影響力。
一波三“折”的大賽之路
作為國內軍服、職業裝生產的龍頭企業,嚴謹、務實的優良的工作作風在際華得到充分貫徹,這一點同樣體現在設備維護、機修方面。為保障正常生產,際華專門成立了設備保障部,由100多位機修從業人員、電控維護人員組成,其中不乏有著數十年一線經驗的“老機修”。
設備保障部路孟奎副部長告訴記者,“由于企業性質特殊,機修工很少能與外界同行接觸,究竟他們技術水平如何,還有那些地方需要加強,我們一直沒有方向。大賽的出現,為機修工提供了展示、競技的平臺,我們覺得這是一個自我評定的機會,所以第一時間就組織人員進行了參賽”。
由此開始,際華團隊踏上了一波三“折”的大賽之旅。
2009年,首屆大賽的北京站,際華在廠內進行選拔,獲得優勝的劉旭明、王志勇、張輝、王建新四位同志組隊參賽。因為對賽制了解不夠,首戰未能獲得理想成績。
路孟奎回憶說,“他們回來后,設備部多次召開專題會,針對大賽各環節考察的能力、賽制要求,過程中的各種細節,以及如何應對和解決,進行廣泛討論分析。在此過程中,選手們都表達了不服輸,希望繼續參賽的強烈意愿,領導亦表示支持其繼續參賽。”
2010年第二屆大賽鄭州站。根據機修工實際工作情況,第二屆大賽大幅調整試題考查范圍,并更換了考試機型。這變化讓一直抱著“以不變應萬變”想法的際華參賽選手措手不及,本以為準備充分,考慮周詳,卻沒想又鎩羽而回。
一位選手表示,“考題變化很大,(相比上屆)更貼近工作實際,雖然首戰后有目的地加強了對大賽考核內容、技能的鍛煉,但試題更新速度和機型的更改始料未及。”
連續兩屆的失利,選手心理壓力倍增,同時際華內部也對選手的真實水平有了質疑之聲。該選手坦言,“當時很痛苦,比賽是要拿成績說話的,部里這么多機修工,大家都在爭參賽名額,‘行就上,不行就下’的殘酷現狀,迫使我們必須有所突破。”
2012年6月3日,在潛心鉆研設備工作原理、基礎結構,廣泛學習各機型設備特點,反復將所學、所悟用于工作實踐之后。在直管領導空前的重視下,帶著急于證明自身的迫切,立下“軍令狀”的際華團隊,帶著所有人的期望,再次組隊征戰大賽,最終一戰成名,3名選手直接晉級,其余選手也順利完成拆裝調試。
“連續三次參加大賽,就是要在這個賽場上證明自己,讓大家看到、感受到激流勇進永不服輸的際華人和際華精神。”在填寫完高級工申請表后,王建新難掩興奮地說,“太不容易了,大賽考的是真能耐,而且一屆比一屆更難。想取勝,吃老本靠經驗完全行不通,必須得跟上設備的創新變化速度,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