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都”:從小作坊看到大行業
溫州橫峰街道小作坊主王偉洪在車間內干活以節省雇人的開支。王偉洪說:“下半年還沒接到過訂單,只能賭款式先生產一些新款冬靴。”由此看出溫州這個擁有“中國鞋都”的城市制鞋企業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浙江溫州制鞋歷史并不短,有2000多年了,但是真正起步是改革開放以后。那時鞋廠是家庭作坊,前店后作坊,人數不多,而鞋也是手工制作的,一個人一天8小時做一兩雙鞋,制鞋的工序只有四五道,而如今卻有280多道工序。溫州有“中國鞋都”的美譽,現已擁有5000多家制鞋企業。
但是,現如今溫州面臨著很多問題:價格低、專業人才匱乏、用工緊張、生產經營模式落后、管理體制存在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各制鞋企業應打破傳統格局思維,整合行業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加速創新化過程勢在必行。
以質取勝為重中之首
溫州檢驗檢疫局把脈企業質量管理中的病垢,對癥下藥,巧開良方。嘗試以檢測結果為支撐,與企業主管或技術人員主動約談,為其提出不合格改進建議,加強源頭控制。各制鞋企業要以身作則,保證產品的質量,不偷工減料、不使用劣質材料,嚴格檢控制鞋的每一步,以做到每個產品質量沒有問題。
提高鞋產品的時尚感
中國的鞋服行業尚未形成成熟的時尚產業,在議價能力上,也根本無法跟西方時尚產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有人曾說“中國沒有時尚行業,只有制造行業。時尚的核心是設計,而我們離其核心,我們甚至沒有接觸核心的通路。所以只能二次消化國外的信息。也有既無知又膽大的敢發表評論,但是基本上屬于不通。”這充分說明時尚感的重要性。
加快企業轉型發展
面對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鞋類行業要發展,就要抓住機遇轉型發展,核心就在于科技創新,要激發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原動力。對鞋類行業來講,就是要加快調整產品結構,大力推進工藝創新,傾力進行技術改造,盡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走在發展的前列。
整合最優質的資源,打造核心優勢
資源永遠是稀缺的。誰掌握了強勢零售渠道,誰掌握了專業的零售人才,誰掌握了優質的商品資源,誰就能夠勝出。因為今天的市場是一個搶店面、搶人才、搶資源的時代。要學習國際上一些優秀的跨行業品牌的成功方法,整合最優的商品、最好的渠道、最強的營銷策略為己所用。只有懂得強強聯合,才能事半功倍,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完善機制加強管理,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各鞋類企業要服務好會員企業,必須要在完善機制,加強管理,提高自身素質上下功夫。要努力創建學習型企業,進一步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實行民主管理。優化知識結構,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對外交流管理制度。積極開展爭先創優活動,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