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在中國十年的發展提升
十年的騰飛,歲月如歌,譜奏出一首屬于紡織行業的樂曲。提升中發展,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是中國紡織工業社會化生產發展的重要組織方式,目前已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的主體,其中的一首曲子是屬于中央和地方雙方的“獲益良多”。
紡織產業集群是中國紡織工業社會化生產發展的重要組織方式,目前已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的主體。促進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產業升級,不僅對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對所在的地區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集群地區的產業水平逐步提升
2002年開始首批試點產業集群推動產業提升工作至今已經十年。十年來,在中央大政方針指引和各級政府關心支持下,試點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產業集群的生產力狀況和社會化生產方式有了重大進步,許多集群的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力提高較快,品牌效應明顯,社會責任得到加強,帶動了全國各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各地紛紛踴躍報名參加試點。
過去,集群經濟帶有很明顯的市場配置的自發性,也比較粗放。現在,經濟調整開始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各地集群幾乎都根據紡織行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作出了發展規劃。各集群不僅更自覺的把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品牌培育和公共服務的基礎上,而且都把節能減排、環境治理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
在集群發展初期,不少企業由于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也不愿意在研發方面投入,只能模仿他人開發的新產品,造成新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研發風險加大。現在,隨著集群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自主研發創新的重要性,主動加大了對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的研發投入,對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保持市場競爭力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江蘇海門市疊石橋家紡產業與市場建設發展過程中,十分注重加大研發投入,年銷售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發中心,擁有家紡產品專業研發設計機構200多家,專業設計研發技術人員3000多人,每年為家紡企業提供大量新款花型,催生了花型交易新興產業,使該地區家紡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大大提高。
近幾年,國內紡織業的品牌意識在逐漸增強,發展模式從追求數量規模到注重質量品質,從來料加工、貼牌生產到建立自主品牌,提高品牌貢獻率。紡織產業集群地區雖以中小企業為主,但也不乏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產品,在其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上品牌發展之路。而且地區特色產品集聚,有利于區域品牌的形成。近幾年,各紡織集群地區紛紛把發展自主品牌作為集群產業提升的重要手段,采取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發展自主品牌,同時注意培育區域品牌。
江蘇常熟市古里鎮集聚品牌優勢,提升品牌影響力,服裝針織產業中不僅有中國世界名牌、中國馳名商標,而且名牌名品數量在全國鄉鎮中名列前茅,其中世界知名的羽絨服服裝龍頭企業———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其波司登系列羽絨服獲得“世界名牌”產品,其產品獲得“全國質量獎”,產品市場綜合占有率連續15年全國銷量遙遙領先。
企業不但要生存發展,而且在生產經營中要重視對員工、社區和周圍環境等利益相關方應盡的義務,也就是要承擔社會責任。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是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中的內生迫切需求,對紡織產業集群的升級發展十分重要。
過去很多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的領導、企業負責人,不明白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更不知道如何建設。經過這幾年的宣傳引導,加上行業協會在此方面的工作,不少集群地區和企業認識了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到社會責任對產業和企業持續發展的作用,因而主動加強了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工作。
優秀產業集群呈現蓬勃發展趨勢
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區,以長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區和環渤海三角洲為主,特別是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五省。作為行業發展的先行軍,這五個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紡織產業集群,而且卓有成效。同時,在其中也涌現出了一批值得肯定的市、縣、區、鎮區域,他們在紡織產業集群工作方面和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很值得借鑒和發揚。
近年來,由于外部條件、自身發展階段發生了深刻變化,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的生產模式、組織形態、發展路徑等呈現出諸多新現象、新趨勢。
如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群起步階段的基本模式是專業生產+專業市場,但通過多年來的演變,塊狀經濟的產業組織形態已形成兩種主導方式:一是互動提升型。一批紡織產業集群逐漸形成專業化分工生產體系+城市空間發展體系的發展模式,推動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相互促進、相互提升,并越來越成為浙江紡織產業集群的主導組織形態。
二是由全球化和信息化導致的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的配置整合,促進了集群組織形態的變化,一批以營銷和研發為主的服務型企業得以產生和發展,虛擬網絡型的紡織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如溫州的森馬服飾、美特斯·邦威,嘉興的雅瑩服裝等,以網絡作為主要營銷渠道,將產業鏈中的部分環節分離到外市甚至外省,而僅在本地保留設計、品牌和營銷等價值鏈高端環節。
福建省紡織工業經過20多年產能規模的快速拓展,紡織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區域特色已明顯突出,呈現出蓬勃發展趨勢。一批以市、縣、鎮區域經濟為特色,以大型企業為骨干,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紡織產業集群開始形成并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
首先,以發展化纖、紗線、經編面料等紡織原料產業而形成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其次,福建還形成了由專業市場帶動,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集群。從泉州地區的晉江紡織產業集群和石獅服裝產業集群來看,泉州服裝發展源于石獅服裝集散市場,由于服裝專業市場和服裝加工產業鏈不斷延伸,在石獅、晉江周邊城鎮以及泉州地區逐漸形成了以服裝產品為龍頭,化纖、棉紡織、針織、印染、服裝輔料、非織造布、紡機等相互配套的比較完整的產業鏈。
最后,與產業用紡織品產業鏈相關聯的企業也形成了產業集群。尤溪縣、永安市等市縣經過加大行業技術改造提升,形成了以革基布織造為龍頭的紡紗、織造、染整、制革、后加工的產業用紡織品產業集群。隨著近幾年全行業的轉型升級,福建省的紡織產業的梯度轉移也正在有條不紊地實施,并已取得顯著成績。
紡織工業是山東省重要的傳統支柱產業,也是全國紡織工業重要的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產業集群已成為山東省紡織行業實現集約式發展,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的主動力。面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山東服裝人一直在開拓思路,積極思考。
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檔次,用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加強自主品牌建設,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希努爾集團、昊寶集團已經在這一方面走在前頭。而對于產業集群中該怎樣發展產業鏈的疑問,山東的思路是:強強聯手,發揮各自優勢,以龍頭企業為帶動,調整紡織產業結構,通過完善產業鏈,壯大山東紡織產業。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