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鋼城崛起紡機產業園
日前,馬鞍山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簽訂了建設智能紡機產業園的戰略合作協議。作為紡機產業園的投資主體——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郝軼琦表示,要充分利用馬鞍山的優勢,把智能紡織機械產業園打造成集紡織機械器材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和會展為一體的基地。到2020年末,智能紡織機械產業園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將達到100億元。
在我國,目前大大小小的紡織產業園有很多,但是這些產業園大多具備一個共同的優勢,那就是依托當地豐富的紡織產業資源。而地處我國中部的安徽省,紡織和紡機產業并不發達,馬鞍山更鮮有紡機企業落戶。那么,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為什么會想到要建一個智能紡機產業園,靠什么去吸引投資者前來投資辦廠?入園企業又會享受到怎樣的優惠政策呢?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郝軼琦。
記者:馬鞍山在紡織和紡機產業方面并不具備優勢,而此次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卻要建立全國第一個紡機產業園區,這一決定的動力來源于哪里?
郝軼琦:馬鞍山的紡織及紡機產業基礎弱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馬鞍山因鋼建市,具有豐富的鋼鐵資源和配套加工能力,與紡機產業關聯度極高。馬鞍山年產鋼材1800萬噸,擁有1000多家從事鋼材原材料、金屬加工、鑄鍛件、熱處理、表面處理等裝備制造產業鏈環節的企業,能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各種原材料配套。作為以鋼材為主要原材料的紡機企業,在馬鞍山建廠將會獲得巨大的原料資源優勢。另外,馬鞍山交通區位特殊,具有東部的位置、中部的資源、南京的條件、安徽的成本等特點。以馬鞍山為中心300公里范圍內集中了近90個城市,集聚了3億多人口,是中國工業最發達、購買力最旺盛的地區。馬鞍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距離南京祿口機場僅30余公里,離京滬高鐵南京南站20余公里;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對外籍輪開放;長三角城市群之間的城際鐵路即將建成通車,同時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也正在興建之中,預計2013年建成通車,可以為企業提供快速、便捷的物流運輸,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
經過慎重的考慮和縝密的分析,我們認為,這些優勢使我們有信心在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建立一個智能紡機產業園。
記者:馬鞍山紡機產業園對于投資者來說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郝軼琦:馬鞍山對于紡機投資者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剛才提到的馬鞍山鋼鐵發達、交通便利,另一方面就是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對于入園企業的優惠政策。馬鞍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于2010年1月28日掛牌成立,總面積84平方公里,是市委市政府為響應國家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大手筆大力度地在馬鞍山與蕪湖兩市交匯處開發建設的一個以高端產業和綠色低碳并存的都市化新城區。
“十二五”期間,國家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確定為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工業強市,馬鞍山將在“十二五”期間充分發揮鋼鐵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與鐵基產業鏈關聯度高的鐵基高性能新型材料、高端機械裝備制造、汽車制造和節能環保四大產業。建設智能紡機產業園便是馬鞍山發展高端機械裝備制造的一個重點項目,這也是繼上海國際高新科技園、中國安徽綠色裝飾材料產業園之后的第三個重大“園中園”項目。
記者:入園企業能夠享受到哪些優惠政策?
郝軼琦:園區將為前來投資建廠的企業提供完善的商務休閑配套、高端的教育人才保障以及全方位的政策、制度、程序、資金支持。在供地方面,優先保障項目用地,在各紡機企業正式簽訂投資協議后三個月內落實項目用地;在建設方面,享受行政事業性規費減免,確保“七通一平”;在服務方面,提供“一站式、無憂式、保姆式”服務,做到一個項目一個服務秘書;在稅收方面,企業投產后,享受財稅獎勵政策;在扶持資金方面,協助企業爭取國家、省、市相關科技扶持資金,兌現馬鞍山市制定的所有扶持政策。此外,園區還將為員工配套公寓,2012年可提供3200 套標準公租房,并支持企業高管購買園區環湖商品房。
記者:與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簽訂建設智能紡機產業園區的戰略合作協議將對園區的建設有何意義?
郝軼琦:我們與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借助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在行業的影響力,幫助我們共同推介智能紡織機械產業園;另一方面,中國紡機協會一直以來都承擔著對紡機產業發展的指導作用,那么作為一個高起點的智能紡機產業園無論是在自身建設方面,還是在產品開發方面都離不開中國紡機協會的指導。今后,智能紡織機械產業園將采用“協會+龍頭企業+園區”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建設模式,實現三方共贏。
記者:馬鞍山紡機產業園區的總體規劃和未來目標是什么?園區建成后對于馬鞍山以及紡織行業將有哪些積極的作用?
郝軼琦:我們知道,與許多傳統產業一樣,我國紡機行業現在正面臨產品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此時,馬鞍山率先發揮關聯產業優勢,建立一個全新的智能紡織機械產業園,旨在集聚一批新型紡機企業,為整個行業的轉型提供平臺。
智能紡織機械產業園規劃面積為200公頃,分為研發技術服務、生產制造、總部經濟和倉儲物流四大區域。目前,廣東豐凱高端紡織機械成套裝備項目已經入園建設,另外幾家企業正在考察、恰談當中。隨著一批高新紡機企業的陸續入駐,到2020年末,預計智能紡織機械產業園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