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眼中的溫州鞋企:尋求產業轉型升級
45歲的老羅,已在溫州雙嶼鎮的鞋都路上開了幾年的小吃店。鞋都路的兩側都是制鞋廠,店里做的也就是鞋廠員工們的生意。幾年來,老羅的小吃店和制鞋廠一起,經歷了世界經濟大環境的冷暖興衰。
2006年,歐盟對中國皮鞋開征反傾銷稅,“邊上有幾家廠子基本都快停工了。”老羅說,他的小吃店生意也越來越淡。隨后,是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
2010年底,就在老羅打算關了小店時,聽到一個消息:“歐盟反傾銷稅馬上就要停征了”……
一年過去了,溫州鞋企在歐盟的市場卻遲遲沒有出現強勢反彈。無論訂單量還是出口金額,依然保持著過去較為平穩的態勢。當歐盟這個巨大的市場重新向溫州人打開時,他們選擇了冷靜和克制。一方面,歐盟雖然停止征反傾銷稅,卻時刻對中國鞋企保持監測;另一方面,溫州鞋企也意識到,靠低價搶占市場的時代已經過去。
溫州鞋企寒冬
中國鞋業出口量目前已經占到世界出口總量的65%,出口市場包括歐美、俄羅斯、日本等。溫州與晉江被稱為“中國鞋都”。
然而,溫州這種低成本、低價打市場模式被歐盟所拒絕。歐盟認為中國鞋業在低價傾銷,便在2006年開始對華出口皮鞋征收高達16.5%的高額反傾銷稅。直至今年4月1日起才正式取消對中國皮鞋征收16.5%的高額反傾銷稅。而已然處在第二輪金融危機的溫州中小鞋企已經快撐不下去了。
“企業規模越小,產品檔次越低,受的影響就越大。”溫州市商務局外貿處處長盧華茂,在談到歐盟反傾銷稅時如是說。盧華茂說,產品層次不高、訂單分布也比較散的中小制鞋企業,是征反傾銷稅后的最大受害者,“這些企業的客戶本身就要選擇低成本貨源,一征稅,立馬就轉向了成本同樣不高的印度等國。”
由于歐盟的反傾銷稅只針對皮鞋,為規避高稅率,溫州不少企業采取了應對措施,比如從原來以真皮為主轉變為以布面、革面鞋為主。然而,這樣的措施,并沒能減緩金融危機和貿易壁壘給溫州鞋企帶來的壓力。
根據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的數據統計,2003年,溫州約有5000家一定規模的鞋企,而到2008年一季度,這個數字縮減成了2600家。另據中國皮革協會的統計顯示,反傾銷稅導致中國輸歐皮鞋產量降低20%,出口減少約4000萬雙鞋,造成中國約兩萬名工人失去工作。
產業結構之殤
以溫州為代表的中小民營企業一直被稱為低技術含量、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低。從鞋子到打火機再到眼鏡和閥門,這些低附加值的產業在近年來也備受詬病。
產業結構升級,這或是中國近年來最常出現的一句話,還有其他類似從“制造到創造”等。產業升級沒錯,可是似乎中小企業對升級沒什么方向。
溫州政府曾經出過《關于進一步扶持大企業大集團的若干意見》,對總資產4億元以上、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實際上繳稅金2000萬元以上、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納入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劃,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對于“低、小、散”的中小企業進行兼并重組。
但實業升級投資太大,利潤又太低,更多的老板將目光轉向投資新能源或者干脆做投資。信泰集團便是其中一例。上市公司也在“玩轉資本”,諸如杉杉、雅戈爾、紅豆等江浙傳統行業企業已進行房地產開發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