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縫紉線”的創富傳奇
義烏有聞名全球的襯衫行業和較為完善的服飾配件產業鏈。作為其中一環,縫制服飾的小小縫紉線也從一開始的邊緣產品發展出了大市場。義烏商人孫愛釵和丈夫創辦的涵有棉紡廠,就見證了這一行業的發展歷程。
一口小染鍋闖市場
1992年是孫愛釵夫婦的“創業元年”。
“那一年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湊了兩萬元。其中花4000元錢買了一口高壓鍋,1.2萬元買了一只二手鍋爐,這就是位于后宅的小作坊全部的家當了。”孫愛釵說,因為設備簡陋,只能染制黑、大紅、咖啡、上青和寶藍5個顏色的縫紉線。
當時還沒有手機和互聯網,交通也不便利,想拉業務只能自己出去找。于是,夫妻倆作了分工,孫愛釵負責外出跑業務,丈夫張涵有在家負責縫紉線的染色工作。
白天,孫愛釵的目標是義烏篁園路上的縫紉線經營戶,給每家留一張寫著作坊地址和聯系人姓名的紙條,推銷染色業務;晚上,她一邊做家務,一邊給丈夫打下手。
“線料和染料都由客戶提供,作坊只提供染色加工服務,收取加工費。”孫愛釵回憶,當時一公斤縫紉線料的染色費用是3.5元,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染幾百公斤,“雖然只是小作坊生意,但一年下來也能賺到不少辛苦錢。”
兩年后,孫愛釵夫婦存了40多萬元,打算買塊地建一家正規企業,不再小打小鬧。
曲折中走出品牌路
然而,兩人的美好想法被現實輕易擊破,因為買地的審批流程沒有通過有關部門的審批。
“染色行業有污染,時間一久會給周圍環境帶來破壞,既然沒辦法買到地,只能暫時轉行。”孫愛釵介紹,之后他們嘗試過從事玩具行業,但一直做得不順心,于是,在1997年再次回歸縫紉線行業。
這一次,孫愛釵和丈夫找機會在后宅租了10多畝地,建了廠房,并且購入一批比較先進的機器設備,兼顧縫紉線的生產和染色。
“原有的染色業務過于單一,如果自己生產縫紉線,或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孫愛釵說,與此同時,取名為涵有棉紡廠的新企業向國家商標局遞交了“港回”商標的申請書。“1997年香港回歸,舉國同慶,而新企業同一年創辦也值得紀念,所以把商標定名為‘港回’。”
在孫愛釵看來,義烏市場經過數年發展,已經衍生出很多縫紉線生產企業,但質量過硬和有品牌的產品還不多,她希望自己能在這方面有所建樹,讓企業走得更遠。
經銷商遍布10余個省市
“10多年下來,感觸最深的是企業要發展必須緊跟市場需求。”孫愛釵介紹,簡單來說就是隨時把握服飾潮流,更新縫紉線產品。
以前,各種服飾產品相對單一,對縫紉線的顏色要求也比較簡單,只要和布料顏色相近都能用;現在,服飾款式越來越豐富,服飾生產企業對縫紉線的顏色定位越來越精準。
另外,縫紉設備的更新,同樣會促使縫紉線的生產工藝作出改變。例如,上世紀90年代的縫紉機縫速較慢,普通縫紉線在針頭的帶動下不容易折斷;而現在的高速縫紉機在持續運作時,針頭會產生高溫,縫紉線除了強度必須達標,還要求表面帶有硅油涂層,起到降溫和順暢過線的作用。
“如果跟不上服飾企業的變化,原有的縫紉線市場份額只能不斷萎縮。”孫愛釵介紹,截至目前,涵有棉紡廠已陸續推出2000多種顏色的縫紉線產品。應用范圍涉及普通縫紉線、高強線和縫包線等,基本上涵蓋了所有需要縫紉線的領域。
由于產品豐富、性價比高,愿意代理“港回”縫紉線的經銷商也越來越多。除本省外,江蘇、江西、湖南、河南、福建等10余個省市,也都發展了經銷商。在外貿市場,“港回”縫紉線也得到了中東、歐美等地外商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