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控行業產業調整步伐加快
我國工業縫制機械電子電控行業在短短30余年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世界縫制機械行業電子電控領域的重要一員。受全球經濟大環境影響,我國工縫機電子電控行業在2012年上半年延續了2011年三季度以來的調整狀態,企業產值平均降幅在15%以上,產業調整步伐加快,發展特點鮮明。鑒于行業低谷狀態下的數據統計難以準確反映電子電控行業的整體情況,筆者以2011年度電子電控行業的統計數據進行簡要說明。
產業規模擴大
根據協會電子電控專業委員會統計,截止到2011年末,我國從事縫制機械類電控產品生產的企業約40家(不含縫紉機電機企業,下同),從事縫制機械電控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從業員工約3000人,產品以內產內銷為主,全年總產值約31.3億元,同比增長約25%。其中,平縫機電控系統產值超過16億元,同比增長達33%,花樣機、套結機系統量值增長約在30%左右,電控行業產業規模擴大。
產量增長迅速
2011年,行業累計生產各類縫紉機電控系統由2010年的約170萬套增長至226.5萬套,增幅為33%。其中,平縫機控制系統約200萬套,包縫機控制系統約12萬套,花樣機控制2萬套,電腦刺繡機控制系統約5萬套,詳見圖表。
效益逐年下降
據統計,2011年電子電控行業累計利潤約為3.6億元,平均利潤率約為11%,利潤率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波動較大,受稀土永磁材料價格影響(燒結釹鐵硼價格從2010年8萬元/噸漲至2011年7月的70萬元/噸,漲幅達770%),伺服電機最高漲價30%,銅材、電子元器件等價格同比也出現5-10%不等的漲幅,行業整體利潤率呈下滑趨勢,由“十一五”時期的近30%下降至目前的11%左右,成本壓力明顯超出行業消化能力。
科技創新成果顯著
在整個縫制機械行業,電子電控領域屬于高科技含量的分行業。目前,電子電控行業共擁有縫制機械電控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其他相關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家。全年累計申報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此外,行業全年獲中國輕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地方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入選《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計劃》備選產品1項,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一五”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高效節能縫制設備電控系統的研發》)1項。2012年上半年,四川省綿陽西南自動化研究所的可編程花樣縫紉機計算機控制系統榮獲中輕聯科技進步三等獎,大豪公司“高效多頭多功能刺繡機數控系統”項目在入選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之外,更被列入國家首度從重點新產品計劃中擇優設立的戰略性創新產品計劃。
產業化步伐加快
繼平縫機、刺繡機、花樣機系統之后,2011年,繃縫機、套結機、平頭鎖眼機電控系統等產品相繼突破產業化瓶頸,多家企業產量同比出現倍增,另據不完全統計,曲折縫、圓鎖類特種縫紉機電控系統產品同比也呈現巨大增幅。行業電控產品研發及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目前,電控類縫制機械產品已占工業縫紉機總量的30%,電控產品整體產量、產值增長幅度遠超縫機行業平均水平,電控行業已步入加速發展時期。
資源豐富后勁大
電子電控行業連續多年保持高位發展,良好的投資收益及廣闊的發展前景使行業發展資源不斷豐富。一方面,新的企業、科研機構不斷加入到縫機電控產品的研發、設計、應用和推廣隊伍中來,行業隊伍由“十一五”初期的不足20家,發展至目前的40家左右;另一方面,行業內電控企業也不斷加大科研、生產等投入,科研及產業化成果越來越豐碩,2011年R&D總投入約2.23億元,占銷售收入比值約為6.26%。另據統計顯示,2011年電控行業利潤的87%由行業兩年來研發的新產品所貢獻。
產業集中度提高
隨著越來越多新企業的加入,電控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在激烈的競爭中,企業隊伍出現明顯分化,部分企業被迫退出,部分企業則面臨邊緣化,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踩準了發展節奏,獲得了不錯的發展,如興大豪與中捷、58所與杰克公司、積聚與富山公司的戰略合作,積致與滬龍公司的資本整合以及興大豪公司、58所的股份制改組等等。這些企業通過組建戰略聯盟、合理資本運作等方式不但使自身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使自己成為行業主流而居于領先地位。2012年上半年,上述骨干企業產銷下滑幅度均小于縫制機械行業的平均數,琦星還取得了30%以上的增長。企業分化更加明顯,市場資源進一步向有品牌、質量及產業化優勢的企業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