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承壓 中小紡織企業紓困突圍
對于紡織企業來說,近期壞消息比較集中。
據相關媒體報道,吳江、重慶數百家紡織廠停產;廣交會紡織服裝訂單回暖乏力;紡織從業者“跳槽頻、招工難”現象突出。這一連串國內紡織行業生存困境令國內一眾中小企業如履薄冰。
近兩年以來,面對市場不景氣和行業洗牌,紡織中小企業日漸面臨三大壓力拷問——原料成本波動、人工成本高企以及需應對轉型不確定風險。
“國內大型紡織企業毛利率可達15%-20%,而中小企業受制于其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因素,毛利水平只有3%-5%。工廠關停倒閉的情況很多,尤其那些產品線單一的企業壓力就更為巨大。”魯泰A(000726.SZ)總經理助理張建祥向記者透露。
為尋找出路,不少紡織中小企業被大型企業整合兼并或轉為其代工生產,而海外競爭者的沖擊則進一步加速了行業洗牌。對此,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表示,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泰國對我國紡織業造成了劇烈沖擊,其人工和原材料成本都更為低廉,存在較大價格優勢。
行業之變
對棉花等原材料價格走勢判斷失誤,使得前期儲備損失重大
作為紡織行業最為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棉花價格在近兩年走勢起伏不定,使得眾多紡織企業不得不對包括棉花在內的原材料采購及庫存進行重新調配,以抵御成本風險。
公開數據顯示:自2010年開始,國內棉花成交價格一路攀升,最高時甚至突破30000元/噸大關,不少企業預估這一價格高位或將持續而紛紛加大庫存,未曾料想去年下半年棉價開始跳水,逐漸回落至每噸20000元左右,價格縮水了三分之一。
而隨著這兩年國內棉花減產、產棉大國印度又停止出口等方面影響,以及莊家爆炒棉價的投機行為也使得剛剛平復一段時間的棉花供應市場,仍存大幅漲價兇險。
價格開合之間,被迫囤積庫存的紡織企業成為了集體受害者。
“企業為了正常生產,多少都會存儲一定量的原料,而前期儲備最終造成了我們不小的損失。光今年就影響了魯泰三成左右的利潤,加上經濟環境不景氣,終端產品的價格都比較低,利潤愈發攤薄。”張建祥指出。 協盛協豐(00707.HK)總經理助理盧志廣也向記者坦言,經過去年棉價大降的教訓后,現在紡織企業的庫存量應該都不會太大,只為滿足基本生產。“不再像之前棉價高位的時候,都維持以兩個月庫存來獲取利潤。”
另一方面,行業中上游生產企業想把成本壓力轉嫁到下游服裝企業的可操作性也變得越來越小。近期頻繁曝出的諸如美邦服飾、李寧等知名服裝公司庫存高企、銷售滯緩的消息就可見一斑。
張建祥表示,下游商戶自身日子也不好過,整個市場雖然有需求,但大家都對市場信心不足,觀望情緒嚴重,但也有好轉跡象。“今年一、二季度業績數據都比較差,從三季度開始情況有所好轉,而到了第四季度基本已和去年同期差不多了。”
而這正是成本高壓之下的紡織企業所等待的提價良機。“最近行情稍微好了一些,因此公司預期將提價10%左右。不過,即便提了一成的價格也只是恢復到了2003-2004年的水平,可見這幾年成本上升、價格走低情況之嚴重。”盧志廣強調。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