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制鞋業未來如何進行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美國主權債務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連續爆發,國際經濟形勢的動蕩再次將生存能力有待提高的中國中小企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一方面,國際股市、商品市場在歐債危機陰霾發散,美國經濟數據偏差影響公眾信心。另一方面,國內物價上漲,人力成本走高,人民幣匯率不斷走強、政府收緊貨幣政策,民間資本利率也不斷上揚。一直以來,廣東制鞋業的發展倍受全球業界關注,在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歐洲債務危機波瀾暗涌的形勢下,一直處于強勢地位的廣東制鞋業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機遇。廣東制鞋業未來如何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出路在哪里?如何從低端市場走向中高端市場,格局如何變化?如何從數量型向品質型、效益型轉變,未來如何發展?。
廣東制鞋業目前面臨的困境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年,廣東制鞋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階段,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現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鞋業、皮具生產和出口基地,其產量占全國半壁河山,占世界四分之一。
世界鞋業看中國,中國鞋業看廣東。廣東制鞋業曾獨領風騷多年,然而,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后,由于受原材料、成本、競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廣東制鞋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陣痛時期,受到嚴峻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土地、人工成本問題。隨著廣東的土地資源緊缺、人工成本的提高,原材料、能源、運輸、財務成本都在增加,大企業疲于應付,小企業掙扎,中小企業利潤從8—10%下降至2—3%,從鞋面到鞋底成本上升8—10%,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40%;二是缺乏國際營銷網絡。與同是制鞋基地的浙江溫州、福建泉州等地相比,廣東鞋企超過70%以上都是以加工貿易方式(所謂的OEM)組織生產、銷售,缺少自主的國際營銷網絡渠道。何會長認為,廣東制鞋業是“成也外貿、敗也外貿”。廣東制鞋業缺少品牌和自主創新研發,面臨生產危機甚至生存危機。在內銷市場上無自主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夠,對內銷的市場規則不夠熟悉,很難打開銷路;三是國際貿易壁壘。當前,美國、歐盟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的鞋類產品實行貿易壁壘,歐盟的反傾銷法案雖然已到期,但其對中國鞋類產品的安全檢測卻進一步加強,千方百計打壓中國鞋類產品的出口;四是專業性人才缺乏。廣東鞋業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行業專業人才缺乏;五是產能過剩、企業規模小。據初步估計,廣東制鞋業產能過剩達30%以上,嚴重的產能過剩造成內部無序競爭,資源損耗嚴重。
成也訂單敗也訂單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廣東制鞋業外貿訂單大幅減少,導致了一些中小鞋企破產倒閉。維持下來的企業利潤也被壓縮。據何會長透露,如今OEM利潤下滑幅度很大,以前在美國市場賣到100多美元的女鞋,代工廠家還能賺到5美元,2008年金融危機后利潤下降了10%。何會長表示,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動蕩直接影響著廣東制鞋業的發展,制造成本上升,利潤空間縮小,廣東制鞋業的競爭力正在減弱。但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壓力,廣東制鞋業仍保持快速增長、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從海關出口數據看,2011年1-7月出口鞋235億美元,同比上升21%,廣東出口84.2億美元,同比上升24%,占全國36%,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從出口量看,全國上半年出口61.1億雙,同比上升9.2%,廣東出口25.6億雙,上升4.8%,占全國41.9%。從7月單月看,全國出口值同比上升17.9%,廣東上升16.9%;從二季度單季看,全國與上年同期比上升21.4%,與一季度比增幅15.2%,廣東與上年同期比上升24.3%,與一季度比增幅10.6%。出口量值仍保持上升。
廣東鞋業廠商會會長何貴玲女士表示,面對壓力,廣東的制鞋企業既有優勢,也有不足。經過20多年的積累,廣東已成為全球性的鞋類商貿中心與制鞋材料供應中心,產業配套完善,原料采購成本較低,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生產和市場拓展能力;但廣東的制鞋業貼牌多、自主品牌少、產品附加值不高,材料、技術、工藝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現代物流、電子交易發展相對遲緩,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比較缺乏,“用工荒、用電荒”等問題突出。
何會長還說,不利因素對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影響較大,對幾大制鞋產業集群影響較小;對小廠影響較大,對大廠影響較小,但對廣東制鞋業總體影響不大,整體呈現增長和結構優化態勢。生產管理落后的企業將難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而退出制鞋業,善于配置資源、注重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將得到生存和發展。
遷移:內遷還是外移?
縱觀當前廣東鞋業市場,曾經的鞋業先天優勢現在已然演變成了發展的短板,在代工利潤大幅度降低的今天,廣東鞋企、協會和政府都在思考廣東制鞋業的出路。是從單純的來料加工變身為自主品牌,完成轉型;還是另找一個勞動力成本低、環境成本低的地方,實現制造業的梯度轉移?——在利潤空間普遍縮小的狀況下,“珠三角”企業面臨著痛苦抉擇。
伴隨著土地、人工及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已有很多鞋企紛紛轉移鞋類廠區,向內地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較低的地方遷移,借以最大限度節約成本以維持利潤率。當然了,也有不少鞋企把目光轉向了東南亞等地。由此可見,產業轉移力度逐步加大。對于目前產業轉移,何會長表示,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產業轉移無疑是鞋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向。但是產業轉移非一蹴而就,大規模全方位轉移需要較長的時間。轉移的速度取決于中西部和東南亞地區是否具備承接轉移的能力和條件。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資流、人力資流、產業鏈資流等要素外,政策情況、認識觀念也對轉移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何會長告訴我們,鞋企最需要的是設計研發、零配件以及物流服務業的配套,而轉入地在這方面的條件很難完全具備。鞋業目前較為成功的是江西贛州華堅鞋業及寶城江西上高裕盛鞋業,其他鞋廠大都還處在磨合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目前,大部分內遷鞋廠還屬于加工場的性質,主要以鞋面加工為主,其他技術含量高的環節仍然放在廣東。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走海外路線的則比內遷更艱難和漫長,到印度、孟加拉、越南、緬甸、柬埔寨等國家設廠的制鞋企業遇到了很多難題。例如,雖然勞工成本看上去比較低,但當地勞動力素質低下,缺乏熟練的產業工人;產業鏈配套不完整,制約制鞋業的發展;基于言語、宗教及生活習慣的差異和障礙,很多企業在管理方面碰到很大的問題,結果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效應。
總而言之,廣東鞋業在著力產業轉移的同時,更需注重的是產業的轉型升級。畢竟只有加大鞋業的科技研發以及品牌創新投入,才能把“廣東制造”推向“廣東創造”的新里程,才能踩出獨具廣東特色的鞋腳印。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