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大會解讀之品牌:基因與內核
中國服裝大會解讀之一
國內服裝行業人人在喊“品牌化”,但最大的困惑不是國內市場形態的問題,而是品牌文化的塑造與提升
引言嘉賓
“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必將成為中國服裝品牌走向世界的注腳。”
《嘉人》副出版人兼執行主編:鄧立
企業案例發布
鄭征:上海日播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葉壽增:上海之禾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建華:杭州萬事利集團總裁
點評專家
陳富國:MetaThink咨詢公司主席
總結嘉賓
張榮明:北京愛慕內衣有限公司董事長
韓國大叔Psy的《江南style》火爆全球,在中國,從下里巴人到時尚明星都跳起了韓國的騎馬舞,北京一所小學甚至將其改編成適合小學生跳的課間操,引來專家大呼“動作太激烈容易傷身。”
由騎馬舞引發的第二波韓流裹挾著經濟利益撲向全球,韓國的服裝品牌就打算加速進軍中國市場。
女裝品牌“奧蔻”(O’2nd)2009年進入中國,價格比韓國高出70%至80%以上,去年其中國區域的營業額達到500億韓元。該公司計劃到今年年末,將中國的店鋪由52家增至70多家。
衣戀(E-LAND)去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達到1.6萬億韓元。從今年開始,其通過收購意大利品牌在中國陸續進軍其他領域。
在國內市場,“韓國”也成為服裝行業一種市場符號,充斥淘寶上的無數“韓款爆版”更是刺激著中國服裝品牌的神經,引來無數羨慕嫉妒恨。
與韓國相比,我們缺了什么?
答案是文化。
上世紀90年代,受困于金融危機的韓國提出了“米蘭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推動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將韓國打造為“東方米蘭”。之后,韓國將服裝產業視作文化創意產業大力扶持。
幾年之后,韓國“文化振興”政策結出碩果,產自韓國的電視劇、電影、歌曲席卷中國,韓流成為韓國服裝品牌進入中國的先頭兵,之后韓國品牌自然在中國站穩了腳跟。
韓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策略在先,如今,中國服裝業也遇到成本上升、市場不振的困難,行業站在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但中國服裝業沒有快車可搭,注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走過這段艱難的路。
加工企業打品牌,品牌企業要提升。
加工企業缺少品牌運作的DNA,做品牌遇到種種困難;一些品牌企業迫不及待要提升,價格先行,但其在設計、渠道、品牌上的投入并不足以支持這個終端價格。
國內服裝行業人人在喊“品牌化”,但最大的困惑不是國內市場形態的問題,而是品牌文化的塑造與提升。
這凸顯出中國服裝行業時尚話語權的缺位。
如今中國服裝業已經在各個領域與國際時尚全面接觸。在市場上,國內服裝品牌與國際品牌在國內市場上同臺競技;在行業層面上,中外服裝業交流互動愈發增多;在企業層面上,既有國內品牌與國際品牌的互相合作,也有國外設計師到國內服裝企業任職。
無疑,這種全面接觸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但也產生了弊端。
“國際品牌促進了中國品牌的涌現,但許多國內品牌都是抄襲外來設計,因為這樣服裝容易推銷出去。”一位時尚媒體人士這樣表示。
武漢是我國服裝生產重要區域,密集的服裝企業曾經讓“漢派服裝”享譽全國,但設計和品牌的短板則令其近十年來裹足不前。
湖北省服裝商會執行會長羅孝春認為,盡管許多貼牌生產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唯有品牌才有明天,但是大多中小規模的企業仍囿于低成本抄襲的惡性循環中,戰略缺失、風格不清晰,單純靠走量為生。
一位業內資深服裝設計師透露,當下眾多服裝公司或品牌企業甚至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師,那些所謂的設計師基本上就是專業描摹員。大量抄襲,節約了時間,節省了成本,跟上了潮流,但也降低了品質,讓品牌失去了持續性的發展潛力。
“目前,國內品牌真正靠自己研發、自我創意來實現自身高價值和定位的還比較少,”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院長熊兆飛認為,“中國如果要真正由服裝大國轉變成為服裝強國,就要注重服裝的創造性。”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