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要從兩方面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
日前,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收到歐盟高等法院下達的判決書,最終裁定歐盟初級法院在審理奧康抗辯歐盟反傾銷的案件上,個別法律條款使用不當,欠缺公正,終審判定中國奧康勝訴。這一耗時6年的官司最終獲勝,為中國企業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中國企業應增加競爭砝碼
有關法律專家稱,這場中國企業抗辯歐盟反傾銷“洋官司”取得勝訴獲得的直接好處:一是誰敗訴誰承擔,歐盟將承擔所有的訴訟費,預計高達約500萬元人民幣。二是歐盟要向中國企業和進口商退回已收取3年的反傾銷稅。更為重要的是,為中國企業應訴反傾銷官司提供了借鑒。
奧康公司董事長王振滔認為,擺脫反傾銷大棒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不斷提高自身實力。
首先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從產品結構看,我國出口的一些產品科技含量低,這很容易給進口國造成低價傾銷的印象。加大科技與研發力度,以自有知識產權而非價格去競爭,這是中國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其次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國際營銷戰略。品牌附加值等非價格競爭手段已是當下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強有力的品牌作支撐。王振滔說,“中國制造”基本上是產品出口,而未實現品質出口、品牌出口,這是屢被反傾銷的根本原因。
再次是走出互相殺價、無序競爭的誤區??的渭瘓F國際貿易部總經理繆仁贊坦言,反傾銷固然有歐盟貿易保護主義作祟,中國企業自身也有不足。譬如一些中國企業互相殺價,一雙鞋有人報價5美元,就有人報4.8美元,最終壓到4.5美元甚至更低,這無形中把中國的產品壓成低檔貨,授人以柄。
中國企業亟需了解國際規則
在歐盟開始對中國鞋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時,開始有一千來家民企接受歐盟反傾銷調查。但后來許多企業紛紛退出,應對的企業從一千來家銳減至三十來家,后來又進一步縮減,僅有奧康等5家企業真正反抗訴訟。而一審判決敗訴后,僅剩奧康孤軍作戰。這種現象反映我國企業在面臨不平等或者不公正貿易裁定時的恐懼、逃避與不作為心態,這是當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信心軟肋。
擔任奧康法律訴訟顧問的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蒲凌塵分析,綜觀多起國際貿易爭端案例,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有一個明顯的區別:西方企業的經營理念是法律先行,先搞懂、搞通國際貿易的法律、法規,在法律的框架下制定商業模式,開展商業經營和競爭;而中國企業往往是商業為先,商業競爭先行,先制定商業戰略和商業模式,一股腦兒開展經營和商業競爭,等出了問題、遇到麻煩后再“臨時抱佛腳”,找法律“救火”。
他認為,中國企業若不好好學習國際貿易游戲規則,不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不研究對方潛在的陷阱就“嘩嘩嘩”地“走出去”,非吃大虧不可。“中國企業要向西方企業學習,把競爭程序調過來,用法律武裝頭腦,才能防患于未然。”蒲凌塵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