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零部件行業面臨新挑戰
零部件行業過去30年所依賴的發展路徑、經驗,以及年年都能增長,年年都能賺錢的環境已經改變。伴隨著宏觀經濟整體轉型的壓力,長期快速發展下的隱患逐漸暴露,頑疾未除,又添新傷,成為當前零部件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企業盈利能力下降
據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42家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用工成本平均增加19%,原材料成本平均增加15%,其他成本平均增加8%,各項費用總支出增加5%,銷售毛利率平均為20%,同比下降6%。
據協會調研結果,雖然2012年以來原材料成本有所下降,但是零部件產品價格總體處于下滑通道,企業利潤跌幅嚴重。最新數據則顯示,2011年下半年開始,在國內需求劇減,國際需求疲軟的大環境下,行業出現量值同比加速下滑的勢態,行業利潤同比下滑已達50%以上。
江蘇飛虎針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宏飛指出,隨著用工成本的擴大、原材料價格提高,水電費的上漲,產品的成本越來越高,與產品售價不同步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突出。
招工難困擾企業發展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低成本運營的優勢不復存在,靠廉價勞動力賺取利潤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零部件制造在產品質量保證、生產效率等關鍵環節,對工人素質、技術、經驗等層面的依賴性較強,連續多年的“招工難”,使得零部件行業發展更為艱難。
據協會統計,參與調查的42家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85%不同程度的存在招工難問題,特別是難以吸引和留住有經驗與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雖然員工工資都在持續增長,但由于零部件企業普遍生產、生活環境相對較差,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導致員工流動性比較大,技術培訓跟不上崗位需求,由于員工的頻繁更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薛宏飛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新一代企業員工對生活質量,尤其是工作環境、勞動強度、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發生根本性改變,企業還沒有主動的思想準備和應變能力,這是零部件企業“招工難”亟待解決的問題。
需求遞減成為必然趨勢
從2012年4、5月份開始,行業進入穩定低速發展周期,上半年各大整機企業報表、包括行業統計數據均不容樂觀,預計下半年虧損將進一步擴大。同時,行業復蘇以來,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未能好轉,價格競爭初現苗頭,國際品牌不斷試水低端市場,隨著整機企業生存壓力的加劇,作為上游的零部件企業相互間的競爭亦將逐漸白熱化。
杰克控股集團總裁阮積祥表示,“從服裝產業來看,其對縫紉機需求必然向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調整,導致的結果肯定是價增量減, 2007年行業總產量的歷史高度已一去不復返,行業未來的產量將會進一步下降。以平縫機為例,普通平車大幅減少,電腦平車迅速提升,導致平車零部件的需求量越來越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更是未來的趨勢”。
企業升級動力不足
當前,“低成本業務模式已經難以維持,未來的生存發展需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實施質量戰略,推行品牌競爭”的理念成為廣大零部件企業的共識。但是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進行長期而巨大的財力、人力、物力、時間投入,鑒于行業不甚明朗的發展趨勢,更多企業選擇維持現狀,節源縮支的保守觀望態度。
一位零部件企業老總感慨:縫制設備使用周期長,市場需求變化大,極大部分的零件企業對整機企業依賴性較強,跟隨整機企業而變化,企業缺乏應有的市場應變能力。同時,極大部分零件企業產品優勢、成本優勢不明顯,缺乏應有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話語權。
“產品附加值低的局面長久未改善,而先進技術及高端產品方面,短時間內難于發達國家抗衡。”天津市馬駿騰精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杜辰認為,市場低迷時,尋求多元化發展比固守主業來得更實際更易見效,在零部件行業全線進入低速發展周期時,是否在縫制設備領域繼續投資、投多少,都成為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未來,下游市場對零件的需求日趨精密化、科技化、穩定化,要想貼合這一需求趨勢,所付出的高額成本難以短期見效、短線收回,因此從實際情況是目前來看,多數企業持續升級、投入的意愿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