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機電:開創特種機新局面
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廣暉曾在多個場合表示,技術創新、品牌差異化和快速反應是標準股份新的發展路徑。按照公司總體規劃,標準股份在近年來陸續實現幾大業務板塊的“快速反應”。繼去年1月成立西安標準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并實現了零部件業務的獨立運營之后,標準股份于今年6月正式揭牌運營西安標準機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標準機電),對特種機業務進行了市場化、法人化的改制。
標準機電總經理陳楠表示,新公司的成立呼應了標準股份“持續推進加快轉型”的大局,旨在通過實現特種機業務的獨立運營,增強其對市場需求的快速應對能力。尤其是可以改變特種機業務只是標準股份整體業務板塊上的一個點、一條線的狀況,使其擺脫舊框架的束縛,突出業務靈活性,以開創特種機業務的新局面。
此前,在標準股份統一的大線產品管理模式下,產量小的特種機產線在資源的分配與協調上常受到平縫機之類的大貨產品影響。
“當市場行情好、產量大的平縫機生產能力不足時,會抽調特種機產線上的人手加以配合。此時的資源會整個朝大貨上偏。”陳楠解釋說,“特種機量少,零部件采購量小,其采購的模式也與大貨產品完全不同。舊的模式提供給特種機業務發展的資源相對不足。”
不僅如此,本該對市場敏感度小的特種機業務,還在行情不佳的現實局面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必須改變特種機的業務發展模式。”陳楠補充道。
標準機電以標準股份的特種機裝配工廠為主體,吸收從事電控開發的陜西新瑞陽科技有限公司參股組建,采取研發、制造、采購為一體的扁平化運營模式,在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以及物料采購、庫存管理等多方面實行獨立運營。
以零部件采購為例,標準機電改變過去由標準股份計劃部統一采購的做法,根據零部件的不同從多個渠道加以采購。比如短期需要、少量的零部件就由標準機電單獨尋找供應商,按照需求備貨,而長期需要、可與常規機種通用的部件,仍通過標準股份的渠道集中采購。一些特殊零部件則由標準機電自購設備開發制造。
標準機電在大力提升特種機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質量,持續降低成本。在無限扁平化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上,標準機電與標準股份的既有資源協同利用,以盡快實現組織內部與市場的最便捷對接。
“我們要建立直接面向市場的靈活運作機制,可實現高品質的整機裝配和個性化定制水平。如果一個客戶要求我這邊數天內就交出一個產品,我現在可以接單并實現快速交貨。因為生產組織形式與以往完全不一樣了,不用按照原來‘定計劃、出圖紙、做方案’的模式化流程走下來。”陳楠如是說。
對標準機電而言,要貼近市場,不僅需要從管理體系上調整,更重要的是真正讓“技術”走進終端用戶,增強產品開發的市場能動性。
目前,標準機電把特種機產品分為了幾大板塊。一個板塊為目前產量仍然較大的機械類鎖、釘、套產品,公司將維持此類產品的量和品質,不做深入的研究。另一個板塊是電子基礎類產品,包括電子化的鎖、釘、套產品以及曲折縫等機種,將深入研究,為未來替代機械類特種機做準備。還有一個板塊是電子圓頭鎖眼機/雙針褲袢機等,以及自動縫制單元類特種機。這些產品的研發與制造,都會緊跟市場需求。
尤其是,立足“特種機必須跟工藝緊密結合”的現實,標準機電正在嘗試改變“從點上找突破”的做法,朝更全面地滿足某類服裝生產工藝所需的方向轉變。也即,要深入研究某類服裝,積極提供可滿足該類服裝整條生產線所需功能的產品。
未來,標準機電還將根據特種機產品以及市場的特點,組建專業化的銷售和服務隊伍。伴隨標準機電行動的深入,一個氣象更新的局面將被逐漸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