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片利潤”難敵過頭稅侵削
多數中小企業陷入生存困境,但某些地方雪上加霜,為了完成今年的稅收任務與財政收入任務,向企業征收過頭稅的做法正在蔓延。近期媒體連續披露了河北等地征收過頭稅的現象。征收過頭稅的不止上述地區,財政收入下滑期間,征收“過頭稅”就成為地方政府保稅增收的方法之一。
這是自殺式的做法。理智的人知道,向陷入困境的企業征收過頭稅是竭澤而漁,將斷送企業未來發展空間,使當地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在傳統的中低端制造業如鋼鐵、服裝等領域,利潤比刀片還薄:據中國服裝協會測算,加工出口低端產品的中小企業平均利潤空間僅約為3%。據筆者了解,這對于代工企業還算是過得去的利潤,今年以來,已有不少企業停產待工。仍以河北為例,其是鋼鐵大省,從全國鋼鐵行業來看,銷售利潤率9月僅有0.82%,為所有工業行業最低。許多企業在為生存掙扎。隨著人民幣匯率上升、成本上升,中小企業的日子將更加艱難,此時征收數萬元的過頭稅,無異于在中小企業的脖子上再加一道繩索。
一些地方稅務部門非理性征收過頭稅,理由無非有二:或者,地方財政艱難無米下鍋,公務員與地方投資項目嗷嗷待哺,只能殺雞取卵;或者,為了完成年初既定的財政任務不得不然,否則地方官員的政績能力在上級眼中就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今后升遷之路阻礙重重。
今年8月29日,財政部長謝旭人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運行情況報告時承諾,堅決不收“過頭稅”,同時嚴禁變相減免稅。但官員的承諾不能改變層層攤派的地方財政體制,也無法改變GDP與財政收入主導的政績考核體制———只有建立公開、透明、納稅人擁有博弈權的公共財政制度,讓納稅人擁有不公平稅收的否決權,才能制約財政稅收領域的失序行為。
我國此前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率大幅上升,使得財政收入計劃形成既定路徑,即在上一年的基數上增加幾個百分點,每年財政收入上升成為常態,財政收入下降便如臨大敵。不同的經濟景氣周期有不同的收入是正常現象,沒有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能夠永遠上升,但在政績、政府主導投資的剛性壓力下,中國的財政收入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一旦下降就會出現政績下降、投資資金鏈崩緊的現象。
稅收規則不嚴、稅收不公平,使得過頭稅或者延期征稅成為潛規則,經濟上升稅收增加時,則延期征收,經濟下行稅收減少時,則征收過頭稅。表面看來,財政增長速度與預決算數據非常吻合,實際上是通過稅收造假的方式,平滑了不同周期的收入波動,誘使投資者對市場做出錯誤判斷,進行錯誤投資。
由于稅費結構不合理,稅收部門自由裁量權過大,造成的情況是稅收制度失去尊嚴。一些投機者利用自由裁量權、利用結交權貴的紅利,大幅降低稅費支出,而另一些誠實經營的企業家卻在稅費大山下難以為繼。去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在有關降低稅費的報道中,轉引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的說法,我國中小企業要繳納、承受6種稅費或“隱性”負擔,即稅、費(據估算,通常交1元稅,就要交0.5-0.7元的費)、有償服務收費、罰款攤派、腐敗成本、遵從成本。而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表示,中小企業的實際稅負已超過30%。
東北某個企業家向筆者反映當地征收過頭稅,同時不退還違規收繳的費用。但企業家不愿意曝光,其不敢維權的原因很簡單,所有資產都集中在當地,只要地方政府給穿個小鞋,就吃不了兜著走,以前所有的創業努力付諸東流。
缺乏公平的博弈平臺,地方政府稅收自由裁量權過大,而中小企業難以違抗。上述種種現象使經濟數據劣質化、企業經營環境惡化、投資者為對抗風險投資短期化———過頭稅絕非小事,反映我國企業仍然在產權保護不力、規則缺乏尊嚴、依靠好官庇護的前現代商業環境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