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品營銷的現狀透視
1、良好的發展機遇
眾多企業紛紛進入中央空調領域,其間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發展的機遇也非常多。作為中國制冷行業中唯一一個未完全開發的“金礦”,面臨著以下良好的發展機遇。
第一:是市場容量大
事實上,據有關方面統計,2003年商用空調(含戶式中央空調)市場容量將達到85億元,2004制冷年度,中央空調市場的增長率就已超過40%,銷售額達到80億元。尤其是不同于家用空調價格戰已到強弩之末,中央空調市場一直保持著相對較高的利潤率,,2005年達到180億元以上,業內人士預測,2010年將達成400億的市場空調。市場空間迅速巨大,而利潤至少是30%--40%以上。這對于眾多在市場上艱難逐利的企業,尤其是仍在價格戰中掙扎的家電企業來說,無疑是極其誘人的。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使得企業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前景一片看好。
據了解分析,在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中央空調銷售比例和制冷量早已超過家用空調。例如,美國每年銷售600萬套用于別墅建筑的戶式中央空調,而窗機銷售量只有400萬套左右。歐洲國家的新建樓盤基本都采用中央空調系統。日本也是如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從全球市場情況看,中央空調和家用空調市場容量比例大約是55:45。
資料來源:慧聰國際資訊
第二;中央空調的利潤比較豐厚。
廠商存在于市場中,最根本的目標就是追求利益,求得繼續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機遇,而中央空調的整體平均利潤2004—2005年40%,正好滿足這一條件。據了解,中央空調的整體費用構成非常復雜,一般分為設計費用、產品費用和安裝費用三部分。由于中央空調的國家標準尚未確立,行業發展秩序比較混亂,各個廠商對利益追求的不同,這其中留給經銷商和產品制造商的操作空間就非常大。有媒體曾報道中央空調整體利潤在15%左右,以筆者所獲悉情況來看,那簡直是“小兒科”,“外行說瞎話”。據筆者獲得的第一手數據表明,中央空調的利潤回報率最起碼在50%以上,有的甚至有200%以上。雖然其中含有10—15%的質保金,乃至拖欠貨款的事項發生,但廠商從中獲得的利潤還是非常可觀的。事實上,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無數的廠商才紛紛涌入這個大“熔爐”去“淘金”。
資料來源:慧聰國際資訊
第三:市場上沒有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的強勢品牌,進入門檻不高,新生品牌很容易進入,并有可能促成新的市場格局的誕生。
在2003年,整個國內中央空調市場上密密麻麻地簇擁著幾百家大小品牌。而今,隨著中央空調市場競爭加劇,到2005年的時候,兩年之內現有的130多個品牌將被縮減到40至50個品牌,市場將持續整合,品牌集中度會進一步加強。
而且,國內年銷售額做到20億元以上規模的只有寥寥3家,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的更可能只有大金一家,其市場份額不到10%,而其他絕大多數品牌年銷售額都只有幾億,這樣的一種市場狀況很鮮明的反映出中國中央空調市場的不成熟,同時也預示著中國中央空調前景無限,新進入品牌完全有機會在新的領域取得突出業績。
第四:“本土優勢+營銷技術”比拼技術命脈
美國和日本在壓縮機技術上遙遙領先于國產品牌,但并不代表他們在營銷上面也能始終領先。事實上,與家用空調銷售直接面對消費者不同的是,家用中央空調面向的消費群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開發商、建筑設計院,屬于典型的關系營銷,而這恰恰是本土企業的強項。
許多企業開始充分利用其原有的強大渠道優勢。一些企業在許多消費者最常購買家電產品的賣場設立了專門的家用中央空調賣場;海爾等企業甚至在許多城市建立了家用中央空調專賣店,“坐鎮”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消費者提供產品比較,圖紙設計,方案報價,上門測量,實際安裝等全套服務;江蘇五星、蘇寧等電器連鎖巨頭也紛紛設立了專業的中央空調銷售公司。
還有企業利用原有的家居市場,將家居市場建成展示產品、招攬客戶的陣地;部分優秀的本土企業開始學習大金等品牌一貫緊盯工程項目的做法,隨時查看“政府采購網”、“建筑網”等專業性網站,只要是有大型工程有暖通系統配套的要求,都能做到無孔不入。此外,各大企業紛紛加大宣傳力度,將普通家用空調的市場操作策略應用到家用中央空調領域,進行現場促銷、社區展示等系列活動。他們的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本土企業欠缺核心技術的劣勢,當然也與現階段的實際市場環境是相吻合的。
第五,國家標準建立,市場日趨規范
從2002年開始,北京、上海等地家用電器協會專門召集了一些中央空調行業的專家來籌建中央空調協會,目的就是要把中央空調行業做得更標準、更規范。2003年SARS危機之后,業界對于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中央空調行業標準的呼聲更是強烈。從2003年下半年以來,行業協會及多家企業都開始著手制定有關中央空調安裝、設計、驗收規范,雖有缺陷,但制定全國統一的國家標準已經是大勢所趨;而伴隨著國家標準的建立,整個中央空調市場將進入健康、有序、穩健、快速發展的階段。這也是中國企業進軍家用中央空調市場的良好機遇。
所以,國內新生品牌進軍中央空調,雖然擁有這樣那樣的優勢,但仍應該冷靜面對挑戰,正確看待機遇,揚長避短,化短為長,避免直接沖突,主攻目標客戶亟需而洋品牌忽略的市場,這樣才有可能取得局部勝利,最終贏得全面反攻的時機!
2、目前面臨的挑戰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建筑、房地產業迅速發展,人們對中央空調的舒適性要求越來越高,目前中央空調在國內巨大市場需求已經形成,而國內空調企業也將由此迎來一個發展的轉機。
挑戰之一:“內外”品牌之爭
據統計,2002年,中央空調企業產值達到了143.34億元(不完全統計),其中,大金、約克、特靈、麥克維爾等外資品牌占32.84%,處于優勢地位;海爾、格力、華凌等國內品牌只占28.15%。2004年,海爾、格力、華凌等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上升到36.78%,搶占了主導權,而海外品牌卻下降到29.38%。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央空調從某種意義上講應該屬于工程設計而非家電,因此在渠道及適應本地市場方面,國內品牌在此顯然占據了很大的優勢,同時從應用技術上,國內外企業的差別也并不大,因此才會促使本土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2004年對中央空調業來說是具有變革意義的一年,通過市場的考驗,競爭優勢終于重新回歸到品牌與技術上。據了解,200年開始,從幾百、90家、至2005年銳減到不足20家,而具備品牌與技術實力的只有海爾、大金、約克、格力、清華同方等知名企業。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