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中國出口的黃金年代已漸行漸遠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外貿數據顯示,去年外貿6.2%的增幅沒能達到"保10"的目標,但是和此前市場普遍預計不到5%的出口增幅相比,12月出口14.1%的增幅著實讓市場興奮了一把。與此同時,企業家及業內專家對今年的外貿形勢顯露出既樂觀又謹慎的復雜情緒。《21世紀經濟報道》今天援引外貿系統人士的話說,鑒于全年貿易形勢的復雜性,在今年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內部討論中,商務部已經不再提具體的增長目標,而且建議決策層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不提具體的外貿增長指標。針對全年外貿的目標,商務部的表述已經調整為:穩定外貿增長,提高中國商品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去年沒有如預期完成增長目標,或許是商務部今年不再提具體增長數字的原因之一。不過,業內也有不少人猜測,今年可能會提出"保8"的目標。
《央廣財經評論》本期嘉賓: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張茉楠。
未來十年,對外貿易的重心是提高貿易競爭力和貿易增長質量
據媒體報道,今年商務部不再提具體的增長目標,而且把具體表述調整為:穩定外貿增長,提高中國商品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我們現在無從知曉。假設今年確實不再提具體的外貿增長目標,您分析,這可能出于哪些考慮?
張茉楠:現在我覺得這個是一個現實或者說可行的方案,如果一味的去保證我們的規模或者數量性的增長的話難度非常大。2012年定的全年目標10%,從年初開始預期的幾個增長難度比較大,隨著外圍環境的持續低迷,特別是貿易保護升級,再加上中日之間的貿易爭端,其實我們已經預計到下半年整體的增長情況不是很樂觀,達到10%的增長目標實際上基本是可能性不是很大。現實也印證了,盡管經過一系列的政策努力包括出口退稅,以及國家減輕出口企業稅負負擔,但是現實情況我們的增長還是遠遠不及預期,而且去年的增長幅度要大大低于增長預期。
未來十年中國貿易增長可能是恢復一個常態,保證進出口的雙向平衡。與以往20%左右的增長規模相比,我們增長幅度和增長速度大大放緩了,但是其實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整個貿易占全球當中的比重和份額還是大大提高,而且中國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當中的引擎,中國現在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很多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們的進口和我們的內需成為引領全球特別是外需不振當中的第一引擎。很多國家非常重視對于中國的貿易往來。所以未來商務部特別是國家把保增長、保份額特別是提高貿易的競爭力以及提高貿易增長的質量作為我們的增長目標,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而且是未來需要做的。
2013年外需總體形勢比2012年好一點 但不能盲目樂觀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說,外需疲軟、國內生產成本上漲導致出口商品競爭優勢有所削弱、內需走弱致使進口動力不足都影響了全年貿易的表現。但是去年12月份出口增長達到14.1%,成為去年全年當中的一個亮點,一枝獨秀。這樣的翹尾因素也讓很多人對于2013年的外貿狀況有所期待。
張茉楠:總體來講可能因為全球經濟包括歐洲經濟(歐債危機可以說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了)進入比較平穩的階段;如果美國能夠把財政懸崖變成財政緩坡,美國在征稅方面能夠擴大政府稅源,對美國經濟的直接斷崖式的沖擊會減緩;日本政府推出了11輪的量化寬松,特別是安倍上臺之后,新加碼了財政刺激計劃,日本總體的經濟狀況特別是通脹緊縮的狀況可能會得到緩解。從三大經濟體外需的角度來講,今年的總體經濟特別是全球經濟的外需可能要比2012年的情況稍好一些。
實際上12月份外貿的大幅反彈不能盲目的樂觀。翹尾因素、也有季節因素、出口退稅一部分政策刺激所帶來的政策溢出效應,可能是短期內促成12月份出口大幅反彈的原因。中國內需總體來講還是比較疲弱,特別是進口比較疲弱的情況下,實際上反過來對于出口也是會有影響的。一些制造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勞動力工資上漲,會給整體出口帶來價格競爭上的壓力。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