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服裝企業轉型之路:代工與品牌 十字路口選哪邊
導讀:天派制衣轉型一定程度上正是重慶服裝產業近年來的一個縮影:隨著沿海地區生產成本走高,服裝產業逐漸內遷西部,重慶成為遷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產業西進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管理模式,但同時也加劇了本地服裝業的競爭。制造還是“智造”?重慶服裝企業正處于這樣一個“十字路口”。
近日,關于重慶老品牌——天派制衣有限公司(下稱“天派制衣”)將要歇業的消息不脛而走。記者調查得知,天派制衣并不是歇業,而是其老板曹毅決意淡化服裝生產制造,轉戰服裝商貿領域。
天派制衣的個案可以看作重慶服裝產業近年來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兩大問題困擾著重慶服裝產業:一是相對沿海地區,本土企業需付出更高的原料采購成本;二是從制造走向“智造”的品牌化發展之路仍未破局。專家稱,如何同時做好產業轉移與轉型,成為本土服裝業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天派制衣轉型做商貿
去年12月31日中午,位于渝北區回興街道臺商工業園的天派制衣,生產車間停止了往日的轟鳴,在陽光下顯得異常安靜。
對于最近“天派制衣要歇業”的傳聞,年過五十的天派制衣董事長曹毅解釋稱只是一個誤會,“新項目正在籌劃,轉型后將壓縮部分生產線,以后將以商貿領域為主。”
“我們將在現有的回興服裝城基礎上,搭建一個集生產加工、銷售、品牌孵化等于一體的產業鏈集群,為重慶服裝企業搭建一個展示平臺。”曹毅告訴記者,“在這里,有服裝產業上游的設計開發,也有生產加工和銷售展示,甚至還將逐步涉及出口貿易、電子商務等業務。”
據曹毅透露,為了這次轉型,他的團隊已經籌劃了一年有余,新項目也已得到相關部門的表態支持。目前招商等前期工作已在順利推進,整個項目完工后,其年產值保守估計也會上百億。
本土企業集體醞釀轉型
曹毅向記者透露,除了天派制衣,一起打造上述服裝產業城的核心牽頭企業還有另外5家本土知名服裝企業。記者了解到,包括金考拉以及以中老年服飾品牌聞名的重慶文君工貿有限公司都在其中。
“沿海服裝企業內遷西部,帶來了新工藝和新的管理模式,但本土品牌也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只有尋求轉型、提高自身競爭力,爭取市場份額。”重慶文君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尹才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同樣的,以做工精良著稱、曾為多家世界知名品牌做代工的段記服飾也逐漸加大打造品牌的力度。2012年以來,段記相繼推出一線明星代言等品牌化舉措。“再也不要為別人作嫁衣,段記今后的重點在于塑造自有品牌形象和搶占全國市場。”段記服飾董事長段遠紅對記者表示。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重慶目前已有上百家服裝生產加工企業實施了品牌化戰略,由生產制造向品牌服飾轉型。
原因
品牌薄弱 產品附加值低
數據顯示,直轄以來,重慶服裝產業產值從40多億元增加到220多億元,但是,在增長迅猛的背后卻是大而不強。
“重慶服裝產業僅有金考拉一個全國馳名商標。但要申請馳名商標,須達到年銷售額數億元,不少本土第一梯隊企業都達不到這個硬性指標。”重慶文君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尹才明指出。
“重慶有近4000家服裝生產加工企業,但大部分是貼牌生產。代工一件衣服利潤率最多在10%左右,但品牌商的獲利是加工企業的數倍乃至數十倍。”天派制衣董事長曹毅也坦言,僅以制造為主的服裝生產模式已難以為繼。
這正是業界尋求轉型的根本動因。
金考拉常務副總經理王俊杰對記者表示,重慶服裝產業由于起步較晚,在國內的品牌影響力以及市場占有率還比較低。
正是因為沒有品牌話語權,“重慶造”服裝甚至難獲一些高端商場的認可。“有些商場不愿給更大的經營面積,我們在市內一些大商場的平均經營面積只有30平方米。”重慶紜夢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卓小紅告訴記者。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