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鞋服業渠道下沉 低線市場未來誰屬?
鴻溝消失下的品牌擠壓
中國市場一直是二元結構市場,一線市場與低線市場嚴重區隔,遵循著不同的營銷邏輯。在兩類市場都做得風生水起的企業并不多。所以,營銷界一直有種現象:跨國公司很難深入低線市場,低線市場是中國本土企業的避風港。
加入WTO后,很多人以為弱小的中國企業不是跨國公司的對手。想不到中國企業在跨國公司眼皮子底下越做越大。很大程度上,這是拜中國市場的這種區隔特征所賜。
不少跨國公司曾經想跨越這種鴻溝,但結局往往不理想。寶潔曾經“三次下鄉”,每次都不成功。康師傅曾經設計一個低端品牌“福滿多”專做低線市場,也不成功。
二元結構市場是歷史的產物,終將逐步消失。實際上,中國市場的二元結構特征正在弱化。農村市場城市化,渠道市場終端化,正在形成不可逆轉的趨勢。
如果中國真的如“十七屆三中全會”所言在2020年實現“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那么,二元結構市場融合的速度還會加快。
在一線市場逐漸成熟時,二、三線市場顯得更加誘人。一線市場的競爭,已經變成KA之間的巨頭競爭,競爭的結果是投入產出不正成比。
根據企業反饋的信息大致估算,廠商在一線市場投入70%的人員、70%的政策,產生70%的銷量和30%的利潤。大批企業出現“以渠道養KA”的現象。
當一線市場成熟時,二、三線市場正成為中國的新興市場,在這里能夠看到快速成長。企業的成長需要尋找快速成長的市場支撐,現在,企業選擇了二、三線市場。
以前,中國的市場格局是一線品牌做一線市場,二、三線品牌做二、三線市場。相安無事很多年,各得其所。
最近,一線品牌開始進軍二、三線市場。一個典型的行業是體育用品行業,國際一線品牌阿迪達斯和耐克紛紛進入二、三線市場,這已經成為它們的營銷戰略。國際一線品牌對市場的擠壓,受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國內各線品牌。
李寧在2011年的壓力非常大,晉江等地的體育用品品牌壓力更大。從代理商反饋的信息看,他們正在紛紛轉型。因為體育品牌的產品同質化程度很高,產品區隔的可能性很小。二、三線品牌原來有價格優勢,但隨著國際一線品牌的價格走向平民化,二、三線品牌的價格優勢也在減弱。
一線品牌的尷尬
實際上,不僅體育用品行業如此,其他行業也是如此。KA正在向二、三線市場滲透,超市正在向鄉鎮滲透。
二、三線市場的終端整合速度非常快,這為國際一線品牌的進駐創造了條件。
有人很悲觀:原來一線與二、三線品牌在不同類型市場是區隔的,一線品牌為了保持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意放慢市場滲透的速度;現在同臺競爭,二、三線品牌的競爭優勢幾乎全部喪失,未來如何生存?二、三線市場未來是誰的天下?
國際一線品牌的競爭優勢是什么?既不是產品,也不是價格。從產品看,中國企業的學習能力很強;從價格看,中國企業始終有優勢。
國際一線品牌的競爭優勢是品牌所代表的價值符號,從而形成象征性消費。這是一種帶有“崇拜”特征的消費。之所以形成這種消費,是中國消費者對發達國家生活方式向往的結果,是一線品牌“高舉高打”的結果。
跨國公司為了維持其價值符號的象征性,一直不愿放下身段,放棄廣闊的二、三線市場,從而“養育”出中國的二、三線品牌。
如今,國際一線品牌進軍二、三線市場,意味著它們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會大打折扣。
比如幾年前一家自稱國際品牌的服裝企業,快速進軍二、三線市場,雖然銷量快速增長,但最后被消費者稱為“鄉長工作服”,現在幾乎退出了市場。
在進入二、三線市場之前,國際一線品牌已經非常尷尬。為了維持其形象和身價,就需要“高高在上”,銷量擴張就有困難。
進入二、三線市場之后,一線品牌將會更尷尬。銷量擴張當然是收獲,但在幾年后品牌形象將大打折扣。
如果失去了品牌所代表的價值符號,一線品牌還剩下什么?
本來,隨著中國消費者的更加自信,隨著一線品牌離我們越來越近,國際一線品牌的神秘感和價值符號的象征性就在下降。隨著進入二、三線市場,這種趨勢將會繼續加強。
西方國家的多數行業已經實現了產業集中,剩下的都是國際大牌,消費者并沒有帶著崇高的眼神看待它們。進入中國后,它們被中國消費者“高看”了,這是中國消費者仰視他們的結果。進入二、三市場后,消費者將會逐步“平視”它們。所以,一線品牌進入二、三線,首先沖擊的可能是二、三線品牌,最終改變的可能是一線品牌自身。
以前,在消費者心目中存在著“品牌階梯”,一線、二線、三線品牌就是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階梯,只要收入允許,消費者通常會購買心目中的“首選品牌”.隨著一線品牌進軍二、三線市場,部分二、三線品牌會消失,一線品牌的影響力會下降。因此,將會出現“品牌相似”現象。即一線品牌形象降低,二、三線品牌經過淘汰整合后,剩下的品牌形象將會上升。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