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12寒潮下 服裝企業的“忙與閑”
近期國內的服裝企業正經受著徐徐“寒意”。在居高不下的庫存壓力下,服裝企業紛紛出現打折甩賣潮。“寒潮”之下,對于服裝企業來說,“忙”在了清倉、打折,而“閑”在了生產。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外,對于具體企業而言,為什么會“忙與閑”顛倒呢?
產品定位不準
“造成這一后果的第一個原因就是銷售計劃不正確,很多代理商訂貨的時候沒有銷售計劃。”廣東明人服裝廠銷售部王先兵部長分析說。在他看來,首單訂貨不準確、加盟商整體準確率不高、補貨不準,是庫存產生的又一大原因。“訂貨不準確的首要原因是不了解消費者的購買邏輯。如果沒有掌握好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邏輯,很容易造成首單訂不準,以至于整盤貨都銷售無力。”他認為,“目前品牌商與代理商的合同要么是買斷,要么是有一定退貨率或換貨率,沒有形成真正有利于消化的相互調撥。雖然一些品牌商給代理商建立了一些調撥的途徑,但由于沒有系統化的數據分析,對代理商的庫存有效減少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訂貨會模式依賴分銷商而不是消費者提供市場信息。這種模式下,真正的需求變成產品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國內大多數生產商從接單到成品上市平均需要90天時間,有的能達到120多天。這導致很多商店銷售的都是上一季的流行款式。
此外,忽略設計本身、忽略消費者需求也是一個問題,很多生產商認為“當下國際流行款式在國內一線城市賣不動之后,可以放到二線、三線城市去賣”,如此只能導致產品的積壓,因為他們忽略了互聯網的力量和作用,也忽視了由于交通等原因造成的消費者消費理念的快速變化。
庫存“足而不精”
如果全國所有服裝企業生產線集體停產三年,將會發生什么事?有人開玩笑稱,全國“庫存衣”三年穿不完,真是可謂衣庫充足。
季報顯示,僅22家A股服裝類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存貨總量就達到了驚人的382億元。在這個數字爆出之前,上半年42家服裝企業總積壓庫存483億元的狀況已經令人咋舌。“服裝企業這些庫存沒有3年是消化不完的,而銷庫存的背后還需要利潤支撐,報表一難看,銀行就要跟在后面催債。”三槍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曹春祥對記者分析,越來越多服裝企業正步入庫存怪圈。記者翻看半年報發現,目前庫存周轉天數最大的一家企業甚至達到10843天,換言之,這家企業的存貨從入庫到賣完就需要30年以上。
市場究竟蕭條到了何種程度?剛從成都荷花池服裝批發市場回來的曹春祥對記者連連感慨“今時不同往昔”,“往年這個批發市場說得上是人山人海,今年過去一看都是稀稀拉拉,有的門面甚至一個人都沒有。”據悉,“荷花池”以其每年數十億交易額雄踞全國百強綜合性貿易市場的第七位,服裝類份額更是在西部集貿市場中獨占鰲頭,日交易人數30萬人次。
而今,“高庫存”是今年服裝企業普遍面臨的遭遇。據媒體27日報道,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裝企業存貨總量高達483億元。其中,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動向這6家國內運動品牌的總庫存達37.21億元,與去年底36.99億元的總庫存相比,增長了0.22億元。居高不下的庫存壓力迫使服裝企業放下身段,用盡渾身解數“去庫存”。據齊魯晚報20日報道,剛剛進入冬天,不少服裝品牌的冬款已經在搶著做活動了,打折、買贈、限時搶購,花樣繁多。從運動品牌、休閑服飾,到品牌男女裝,幾乎無一不在打折,且折扣力度明顯高于往年。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