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機企業訂單漸變外銷 開拓海外市場
近幾年來東莞鞋企漸漸向東南亞遷移,作為配套產業鏈的東莞鞋機企業的訂單也從內銷漸變為外銷。有數據顯示,東莞市鞋機商會的100多家成員企業普遍出現了外銷訂單上漲的現象。在渠道變革的帶動下,不少鞋機企業開始研究并拓展海外市場。
近期外銷訂單的增加并不能給鞋機企業太多寬慰,因為增加的部分主要是遷到海外的老客戶的訂單。而目前擺在東莞鞋機企業面前的難題是產業集體縮水。東莞市鞋機商會會長、東莞市名菱工業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名菱工業”)總經理王精文告訴記者,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整體的產值和銷量都比原來減少了,雖然他們外銷份額有所增加,但內銷縮水卻很大。“隨著鞋企走掉,有的鞋機企業直接就不做了。還有些鞋機企業在與海外市場的鞋機企業競爭中,由于海外營銷基礎比較薄弱,也遺失了一些客戶。”
記者采訪獲悉,東莞市鞋機商會正在籌劃從德國、意大利、日本聘請制鞋方面的專家對東莞鞋機業進行輔導。王精文說:“我覺得我們的企業最需要的不是貸款,不是政策扶持。東莞鞋機最薄弱的地方其實還是技術,最需要的是技術的升華。只有技術水平提升了,才能真正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跟意大利、德國以及中國臺灣的鞋機企業抗衡。”
專家稱,中國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消費鞋類僅為2.5雙,遠遠低于美國每人每年平均7.5雙的水平,未來潛力巨大,而東莞擁有制鞋成熟的產業鏈和人才隊伍,地位穩固,前景廣闊。專家認為,雖然目前中國生產的鞋類出口占比達八成,但從長遠來看,內銷市場將成為制鞋企業及相關配套產業更重要的平臺。
東莞鞋機產業集體縮水
“世界鞋業看東莞,東莞鞋業看厚街”。制鞋業是東莞厚街的特色產業之一,不少外資制鞋企業在這里落地生根,也推動了本土制鞋企業的發展,鞋機、拉鏈、網布、反光材料、皮革等配套產業,也在迅速發展。
東莞鞋業的集中,憑借的是早期廉價的勞動力和政府扶持的政策。不過,成于斯也可能敗于斯。廉價勞動力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尤其是代工企業最大的生存資本。但近年來勞動力價格上漲,各種資源、能源成本也迅速提升,令鞋企的企業主們不得不重新尋找新的“價格洼地”,紛紛奔赴東南亞等國家投資設廠。
隨著東莞鞋企向東南亞遷移,這些企業下給東莞鞋機企業的訂單也從內銷演變為外貿。有數據顯示,東莞市鞋機商會的100多家成員企業普遍都出現了外銷訂單上漲的現象。這一現象的成因主要來自客戶的外遷。在渠道變革的帶動下,不少鞋機企業開始研究并拓展海外市場。
有鞋機企業對記者表示,隨著自己的客戶遷移到了海外,產品的銷售也內銷轉為外銷,而在渠道的帶動下,自己的企業也有了向海外市場延伸的機會。“這已經不止是簡單的內銷渠道的延續。”
有的鞋機企業的客戶遷移到了印度。記者采訪了解到,這家鞋機企業本來只關注國內市場的,內銷市場也可以支撐他的生存需要;但隨著此次客戶的遷移,原本的內銷訂單變為了外單。“我們就必須更多地關注印度市場了,研發出相應的產品。同時,我們也會接收到印度當地帶來的一些商機,這些商機,是以前只做國內市場時接觸不到的。”
王精文坦言,名菱工業的外銷份額也有增加。“以前外銷和內銷分別占比20%和80%,現在外銷份額已經占到了四成,主要原因是一些客戶搬遷到了海外,我們的供應肯定也要跟著走。”
不過,外銷訂單的增加卻不足以讓東莞鞋機企業興奮,或者說,這只是一個表象。
“從數據上來看,外銷量是增長了,但更多的是從內銷轉過去的,而且現在一些外貿訂單在逐漸流失。南美洲客戶下的訂單現在已經回歸南美洲了,當地開始興建起了鞋機廠,我們這邊的工資跟他們已經基本持平了。美國的制造業也在回歸。加拿大也開始有了一些鞋機企業,這些訂單未來肯定都會損失掉,不可能維持現狀。”有企業主如是說。
還有一些鞋機企業去與海外市場的鞋機企業競爭,但由于海外營銷基礎薄弱,也失去了一些客戶。
對比外銷,內銷份額則下降更快。除了鞋企外遷帶走了部分內銷訂單,基于鞋企走掉而干脆不做了的鞋機企業也大有存在。
“不止20%,可能是減掉了30%。20%是轉移到海外去的,還有10%是損失掉的。有些鞋機企業不做了,有的是規模縮小了。所以,雖然外銷份額增加了,但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整體的產值和銷量比原來卻是減少了。”對于鞋機企業的現狀,王精文這樣判斷。
記者采訪還發現,雖然鞋機企業的業務比例在隨著鞋企遷移而逐步調整,但多數鞋機企業并沒有跟著鞋企一起外遷,最多只是設立起了海外分公司,進行銷售和服務,總部依然在東莞。“臺資的鞋機企業將來可能遷移掉,但本土企業要遷移的可能性還不大。”業內人士說。
進退兩難的“癌癥”征兆
“以20年前做一雙鞋子賺一塊錢美金計算,現在(鞋子)銷售到國外的單價幾乎沒什么變動,但是20年前的工資水平是怎樣?現在又是怎樣?目前,很多鞋機企業的利潤幾乎為零。”一位鞋機企業老總告訴記者,鞋機產業的壓力主要源自下游的制鞋企業,而后者的壓力主要來自于中國勞工成本的上漲。
“東莞鞋業已經患上了‘癌癥’,無解。”王精文說。“拿貨成本是不可能降低的,物價通脹是不可能降低的,人民幣的升值是不可逆轉的,所以這是個‘癌癥’。這片土地已經不適合鞋業尤其是運動鞋的生產,只能留下一些高端品牌、高附加值鞋業的生產,一般的鞋業生產在這片土地已經不適合了。”
不適合就得遷移,但對鞋企來說,去海外或轉移到內陸是個兩難的抉擇。
一家鞋機企業主告訴記者,自己的客戶搬遷到內陸的,70%的人都失敗了。“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內地人非常難管理。我有幾個臺資企業的客戶搬遷到了內陸,有的去到河南,有的去了湖北,但效果并不理想。他們認為,大陸員工的心態就是在廣東打工能很聽話,但企業到了他生活的地方,(他的)心態就完全變了,感覺這是在我家,我想干嗎就干嗎,我不想來就不來,造成管理上很亂。”
更多的鞋企選擇搬遷到了海外。廣東省外經貿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去年,由廣東轉移到中國境外的投資項目有41個,其中轉移到馬來西亞和越南的項目分別達到15個和13個,以紡織服裝和鞋帽為主。
“其實他們外遷也有很大的風險,他們在東莞多年打拼積累下來的政府關系、人脈關系、社會基礎等等都會付之東流,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搬遷。搬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柬埔寨也好,緬甸也好,都得重新開始。那種辛苦是可以想象的。”王精文說。
不過,他表示,勞動密集型企業本身賺的就是勞工錢,現在東莞的勞動力優勢沒有了,企業沒錢賺了,不搬是死路一條,所以還必須得搬。“外遷的企業也不是一下子全部搬過去,因為前期也積累了一些客戶。一萬人的工廠,可能先在外面開個兩千人的工廠,那邊逐步起來,然后這邊逐步減少,最后完全斷掉。這跟臺灣企業當初移到大陸的情形幾乎一模一樣。”
外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東莞鞋業面臨的問題。雖然轉移出去后,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但產業鏈條不完善和基礎設施欠缺也是困擾他們的難題。
有鞋機企業預言,正像是當初臺資鞋機企業進入大陸時的風光后來被大陸鞋機業的版圖壯大取代一樣,走出去的企業以后也同樣會遇到本地化競爭。“早期,大陸沒有鞋機產業,全靠臺灣。臺資鞋機企業搬遷到大陸后,大陸的本土鞋機產業也發展起來,對臺灣的鞋機產業則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現在也一樣,東莞的鞋機(產業)轉移到印度、柬埔寨這些地方,他們當地也會有人去生產鞋機,這是遲早的事情。”
對鞋機產業而言,隨著制鞋企業的外遷,鞋機企業的訂單內銷轉為外銷,外銷訂單數據增加的背后,產品輸出的成本也在相應提升。
“如果對比內銷和外銷的成本,那肯定是做外銷的成本大了。”王精文告訴記者,就轉移到外銷的內銷部分計算,轉移出去后,成本比內銷要增加5個點。增加的費用主要產生在:一是運費。二是服務費,技術人員要對產品進行海外的服務跟蹤。三是關稅。“在中國我們能受到自己國家的保護,而出口到其他國家,他們就要對我們的產品征收關稅。”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