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最好窗口期"
只有堅定不移地“走出去”,才能為企業發展開辟新的生長空間
時值寒冬,英國倫敦西區商業核心地段的南莫爾頓街(South Molton Street)還是人潮涌動。一家來自中國的品牌服裝商場——波司登倫敦商店,吸引著當地顧客的目光。
作為時尚之都,倫敦是國際服裝品牌爭奪的寶地。2012年7月,波司登倫敦店在奧運會前夕順利開業。作為一個中國本土品牌,波司登一下子站到了國際時尚界的最前沿。
“‘走出去’恰逢其時。”在德國法蘭克福,中捷歐洲公司總經理陳永武說,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一大批中國優勢企業正面臨著由國內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的“門檻”。只有堅定不移地“走出去”,才能為企業發展開辟新的生長空間。
2012年12月24日,浙江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擊敗多個對手,成功躋身德國著名工業縫紉機企業百福公司尋求并購的三家公司之一。一旦并購成功,中捷將成為全球工業縫紉機行業的龍頭老大。
福建尚飛制衣(Fashion Flying)通過與英國ARCO公司的合作,取得了倫敦奧運會英國代表團官方服裝的獨家制造權。尚飛的產品在全球數十億電視觀眾前亮相。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走出去”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制造提升水平的必然選擇。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發達國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跨國公司重新規劃全球布局,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著一個“最好窗口期”。
中興、華為、柳工、比亞迪、重慶海扶、成都艾民兒……一家家中國企業上船出海,走向國際市場前臺,在與全球同行翹楚的競爭中大展身手。
并購后“外企”不失本土特色
遵循國際通行規則,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履行社會責任
2011年5月14日,一款新型MG6汽車出現在英國的汽車經銷店里。許多英國人激動不已:“有著‘貴族血統’的MG汽車又回來了。”
生產這款汽車的不是別人,正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企業——上海汽車集團。
MG—Rover是英國知名的汽車制造企業,有著100多年的歷史。2005年和2007年,上汽經過兩次資本運作,完成了對MG—Rover的收購,MG成為上汽的完全自主品牌。收購后,英國公司被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保留下來。伯明翰MG長橋工廠有超過400名英國員工,MG6的研發和設計在長橋基地完成、零部件在上海工廠生產,組裝及質檢又回到長橋完成,完全保持了MG汽車生產的連續性、先進性。
“作為一款‘英國設計、英國研發、中英合作制造’的英國汽車,MG6拉近了上汽與英國消費者的距離,也受到了英國政府的歡迎。”上汽英國MG公司總經理王昊說。
由于文化差異,中西方企業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沖突,常讓資本輸入國和被并購方心生芥蒂、造成誤解。“走出去”企業都面臨著如何融入當地的難題。
王昊認為,“走出去”是中國優勢企業的發展方向,但實施并購后,決不能把收購后的“外國”企業變為“中國”企業。只有充分保持并購企業的獨立性,才能保持原來公司的競爭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增強國內母體公司的實力。
堅持本地化策略,遵循國際規則,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積極融入當地社會,成為不少“走出去”企業的共識。
英利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體化光伏發電產品制造商之一。近些年,英利集團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歐洲、美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的17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在德國慕尼黑英利歐洲公司的80多名正式員工中,記者沒有看到一名中國人。
“我們已經是一家全球性的國際化企業。”英利歐洲公司公關營銷部經理呂貝佳(Rebecca Jarschel)說。2011年1月,英利正式成為德國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的高級合作伙伴,“一系列的公益贊助和社會活動,推動英利很快融入德國社會,增強了英利品牌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
2012年,在國際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英利歐洲公司的銷售量仍然增長30%左右。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