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創新是消費重建的必然要求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2012年紡織服裝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的情況下曾表示:“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紡織行業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有著自身的必然性與自然性。紡織行業高速發展的基本條件在于,世界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前比較穩定。進入21世紀初期,我們還有比較好的成本優勢。回顧這一時期,80年代,90年代紡織工業以資金換技術,用市場換技術都相對容易,但是今天再要找我們需要的新技術就不那么容易了。十八大要求行業要立足全球經濟的發展來進行綜合謀劃,加快持續創新和引進技術再創新,這個現狀一定要認清楚。”
以創新深耕面對市場
面對紡織服裝產業的困難,如何解決?怎樣突破?這對于紡織服裝企業而言是2013年必須交出的答卷。
對于紡織服裝未來的發展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有著這樣的論點,他說:“通常情況下,一個機會誕生于產業被‘顛覆’。那么一個產業被‘顛覆’的可能性,通常只存在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創新,一個是消費者關系重建。產業鏈被‘顛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由于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產業鏈被‘顛覆’,如今我們認識的大量的企業,10年前都是默默無聞的,10年以后的今天它們成了世界級的企業,銷售收入達到500億,這顯然有賴于技術進步。包括如今大家都在用的‘蘋果’,10年前沒有人知道蘋果還能生產手機,但是10年以后它的市場份額成為手機中的翹楚,這也是由于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產業被‘顛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消費者關系的重建。我們必須關注到中國正在面臨消費者關系重建,尤其是后10年。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內需和外需轉換。《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上提出,2012年前三季度,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為105.5%,外需為-5.5%,經濟發展已建立在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上;在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份額中,消費占55%,投資占50.5%,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自2006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這充分說明現在是內需在支撐發展,我們必須了解國人需要什么。消費已經轉變。第二,80后、 90后正在成為中國的消費主力,他們的消費內容和消費方式完全不一樣。紡織服裝企業必須為他們去設計品牌、設計渠道、設計他們所需要的產品。未來我們的機會就在于消費者關系的重建。重建客戶關系,服務創造價值。”
創新締造產業新優勢已經成為紡織服裝產業的共識,而如何創新?這對于每個企業而言會在不同環境下產生不同思路。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特別談到了產品創新,她說:“產品創新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核心,世界各國普遍都認為產品創新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產品創新資金投入要占到總產值的5%到15%,高的甚至能夠達到產值的30%。”或許這才是紡織服裝發達國家制勝的秘笈之一。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在談到品牌如何以創新面對今后的發展時說:“作為品牌來說,在目前新經濟時代,品牌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區分整個行業品牌還是兩大類,制造類和終端消費類的。作為品牌價值創新,實際上可以用三點來描述:第一,歸位。質量和品質還是基礎。第二,錯位。就是要差異化競爭。第三,上位。就是怎么樣從認知度到美譽度的提升。作為品牌化,它并不是產品價格的表達,而應該成為一種消費價值的體現。
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新的商業模式,比如網絡營銷模式,對于整個行業帶來很多很多新的思考,很多企業在實踐。關于線上和線下協調的問題,現在很多企業做了一些探索,有的創建這種新的網絡專供的產品,或者開拓用于網絡營銷的子品牌,很多品牌,都這個方面采取了這種模式,來形成網上銷售和線下交易,解決跟實體店之間不產生沖突。”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也談到服裝行業如何突破困難,他說:“2012年行業面對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給我們帶來最重要的一個正面價值,就是讓整個行業在對我們過去30年來發展的發展方式,進行反思和自我的追問。我們非常客觀的看到,隨著整個面臨的國際、國內市場的條件、環境和需求的變化,以及產業發展所依托的比較優勢的改變,行業的確到了必須要轉變的時候了。要轉變發展方式,盡快的通過創新,而且通過內生動力的挖掘來構建新的優勢。”他還談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行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使得轉型升級的步伐需要加快,成為轉型升級的一種力量。
“服裝行業,是市場的產業,完全市場化的行業。服裝行業過去的發展,從來也沒有說一帆風順。服裝行業在面對種種的困難、問題情況下不斷的發展,同時我們也在困難中不斷地前行和進步。現在行業到了一個轉折的關鍵時候,我們要在過去30年產業發展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更新和轉換,要在更高的一個層面上,重構和獲得新生和成長。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看到我們不僅僅不是在一個規模的發展老路上繼續走下去,因為這條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最重要的是要走出一條通過內涵式發展的創新路子。”陳大鵬認為服裝行業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在創新的基礎上向前發展。
新需求下的變革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杜鈺洲在談到消費和生產的關系時這樣說:“生產和消費,傳統的想法,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這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生產為了消費,但是消費也是生產。消費不僅消費了物質產品,而且消費了消費者的能力,它帶來了生產的動力。消費生產了消費者所需要的生產的觀念。我們研究流行趨勢,什么叫流行趨勢呢?流行趨勢是產生于消費者中的一個消費趨勢。捕捉各種消費趨勢的時候,帶來了生產的目標,生產的定位。消費是有差異的,消費市場是細分的,生產創新也是細分的。我們要意識到消費也是生產,消費為生產創造了生產的觀念,生產創造了消費新的消費方式、消費規定。”
杜鈺洲還談到,生活方式的改變,消費者對于衣著需求的要求更多了。過去的春、夏、秋、冬,現在還有禮儀、工作、休閑、家居、娛樂等不同的要求,這是消費對生產的要求。同時,創新需要消費者參與創新,創新要為消費者改善生活。“還有一個需求是現實,消費者要增加收入,靠什么?中國現在的國情,消費者增加收入靠就業,城鎮化,農村進入城市,要享受市民的待遇,必須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提高生活水平的最主要來源,資本雖然參與分配,但是那是少數人的,資本所有者參與分配,這是現行的制度,大多數人靠就業。紡織行業99.5%是中小企業,就要研究為中小企業服務。創新的思想要來自于全球的視野。高新技術廣泛的滲透,帶來傳統產業的革命性變化,也許很多企業感受不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面臨這樣的挑戰,技術進步的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提高生產力,一個是破壞性,使原有的生產力不具備生存條件,因此,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在全球化深入的情況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啟發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發展了,勞動力成本必然提高,還有發展中國家有比我們勞動力成本低的,于是一些低附加值的產品轉向它們生產,這是自然的規律。是不是因為這樣中國紡織工業就失去競爭力了?中國特色新型特色道路把比較優勢放在第一條,我們就研究我們行業的比較優勢怎么升級?生產低附加值產品比較優勢逐步削弱了,但是生產高附加值的比較優勢要建立起來,也就是復雜勞動的比較優勢。”
對于消費需求的改變,和發展模式的變化,紡織服裝行業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瑞士歐瑞康集團中國區總裁王軍談到了消費者的變化:“對于紡織行業而言,中國的中產階級在不斷的擴大,他們的收入和追求已經從過去的低成本或者非常低端的需求,變成比較中端或者高端的需求,中產階級的成長對產業附加值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現在的‘高富帥’、‘白富美’們推動著行業往高端發展。”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