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蝴蝶
上世紀70年代初,蝴蝶牌縫紉機與永久牌自行車、上海牌手表一并成為當時青年男女結婚的“三大件”。 1972年家用縫紉機憑票供應后,蝴蝶牌縫紉機成了最體面的嫁妝。
然而,當時間跨越了20年后,對于雖然是聽著媽媽踩“黑頭機”縫補裁衣的沙沙聲長大卻不會穿針引線的“80后”一代來說,縫紉機僅僅是兒時的回憶。
縫紉機的失意成為必然。在90年代初,單一的產品形式、過于死板的體制、沉重的企業負擔,加上日益萎縮的國內民用市場,上海各大縫紉機廠猶如一位身負重擔的老者,被市場無情拋棄。
時隔40年后的今天,現蝴蝶牌商標擁有者,上工申貝(7.54,0.05,0.67%)集團將雄心勃勃地投入5000萬元以重振國內家用縫紉機市場,并砸下2億元重金收購一家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德國縫紉機生產企業。這一“逆反式”的戰略引發市場諸多爭議:家家戶戶買布裁衣的歲月已悄然流逝,現在的“蝴蝶”還有可能振翅高飛嗎?德國的“蝴蝶”還有重振市場希望嗎?海外收購化同室操戈為手足兄弟,是出于競爭的無奈,還是為打造高端縫紉機市場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