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轉移承接地的生存與變革
2009年,中國服裝產業向中西部呈現大規模轉移的態勢,河南、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為主要的承接地。在服裝行業整體面臨發展困境之時,中西部地區是否的確異軍突起,成為整個行業持續發展的希望,但這仍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土地資源豐富、生產成本低廉、勞動能力充裕,是驅使服裝生產企業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轉移的重要理由,也帶動了服裝上下游行業在中西部地區的“扎根發芽”,再加上河南鄭州、湖北武漢、安徽合肥、四川成都等地本就有成規模的服裝生產企業和服裝批發市場,更使得中西部的發展眾所矚目。
在度過了2012年服裝產業整體發展不良的一年,2013年中西部的開場是否能擔負起實現轉移目標的重擔呢?
▲送貨前的調試
服企分地區水平不一
鄭州玉泉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保忠向記者介紹,隨著整個產業內遷的大形勢,河南省憑借人口多、交通便利等優勢不斷增加其市場份額,目前僅鄭州就有8 000家左右的服裝廠,市場前景被看好,但由于原先服裝生產起步晚,生產基礎相對薄弱。據悉,河南與沿海省市最大的差別在于以承接外部轉移訂單為主,特別是在各個縣,將農村閑散勞動力集中起來,容易形成稍具規模的服裝生產基地,有利于接單生產。據悉。目前河南安陽、商丘、洛陽、南陽、信陽等地區均有服裝生產企業集聚區。
發展起點不高的還有安徽省。從合肥華聯服裝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小蕓處了解到,2012年整個服裝市場總體發展不良,下滑非常嚴重。目前,安徽約有有85%的內外銷訂單都是代加工,服裝生產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強度非常大,待遇也不算非常高,年紀輕或者城里的孩子都不愿從事。今年年初,服裝廠招工狀況仍然不太理想,訂單的價格也偏低,有很多服裝廠轉行從事其他行業。
相對以上兩個省,以內銷為主的湖北武漢作為傳統的服裝生產重地,擁有深厚的服裝生產底子,可以算得上是情況較好的市場,特別是武漢周邊的城市近年來更是成為廣東、江浙、福建沿海地區向內地轉移的落腳點。武漢遠久縫紉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文博一直對武漢的服裝產業持樂觀態度。他說,武漢的紡織服裝行業受到國外經濟的影響及沖擊較小,因為有70%以上是自主品牌的時裝,20%是加工生產和外銷,10%左右為男裝和針織服裝。每年春節前后,是武漢傳統的生產旺季,今年服裝廠開工率有所提升,用戶設備需求漸顯,但與2012年年初的同比增幅并不明顯,但相較2012年年底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武漢,招工問題仍舊是一年比一年緊張。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經銷商們普遍反映目前服裝廠購買設備基本都是為了更新,擴產基本沒有,大多服裝廠都在縮減規模。經過前幾年的投資熱,中西部服裝產業發展開始放緩,企業利潤呈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