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遭遇貿易摩擦新挑戰
中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今年上半年,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39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0.9億美元。其中,發達經濟體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7起,發展中國家則高達22起。
據商務部統計顯示,中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今年上半年,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39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0.9億美元。
如今,發達經濟體依然沒有擺脫經濟危機,新興市場國家也開始受到牽連,貿易保護主義愈發盛行。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對貿易摩擦的形勢不容樂觀。為此,中國需要更加主動地應對貿易摩擦,中國企業和行業協會組織應更為積極地拿起貿易調查的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新興市場國家貿易保護愈演愈烈
據商務部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對我國發起的39起貿易救濟調查當中,發達經濟體發起17起,較去年同期增長41.7%;涉案金額9.9億美元,同比下降57.9%。此外,美國發起“337調查”10起,與去年同期持平。
值得關注的是,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高達22起,涉案金額11億美元,分別占同期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總量和總金額的56.4%和52.7%,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26.7%和34%。
近年來,隨著出口量的不斷增加,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之間也產生了貿易摩擦,在匯率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關于中國的批評之聲也是不絕于耳。以紡織品行業為例,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今后五年,中國紡織品貿易摩擦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美國、歐洲、日本三大出口市場方向的摩擦數量會減少,發展中國家的摩擦數量會增加,例如印度、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傳統反傾銷、反補貼、特保案件會減少,而技術壁壘、技術標準等技術類貿易摩擦案件會增多。”
這一發展趨勢在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楊晨處進一步得到了證實。他告訴記者:“從今年上半年來看,美國的案件明顯越來越少,拉美案件則越來越多。”
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長助理、經濟室主任柴瑜也認為,近年來,拉美市場的貿易保護非常嚴重,甚至超過美歐,中國企業要想順利進入拉美市場更加困難。拉美國家對中國發起反傾銷涉及的往往是本國的敏感產品和脆弱產業,即使是兩國間存在自貿協定,也會有特殊安排。國內企業進入拉美市場將會遇到諸多挑戰,需要充分考慮到對方市場的利益和訴求,他們的訴求是希望進入中國市場。
調查程序日趨嚴苛
據楊晨介紹,從上半年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摩擦案件來看,各國在調查程序上更趨嚴格和不合理,比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這個時候就需要中國政府挺身而出,做更多的協調工作。同時,聘請適合的律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他表示。
比如今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并由奧巴馬簽署的《2013年合并與進一步持續撥款法案》第516條規定,美國商務部、司法部、國家宇航局和國家科學基金會不得利用任何撥款,采購由中國政府擁有、管理或資助的一個或多個機構所生產、制造或組裝的信息技術系統。
對此,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偉文表示,這不僅僅是商業的原因。從商業上看,這對美國并不一定有利,美國IT產業界十家協會聯名致信美國國會,認為這會給美國的IT產業帶來損害。美國堅持這么做根本上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是對中國的嚴重不信任。事實上,美國一直視中國為潛在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