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暨峰會大豪主題發言
尊敬的何理事長、田會長及協會和行業主干企業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非常榮幸能主辦本次峰會,與各位相聚北京,在風景秀麗的懷柔共同參與“第六屆縫制機械行業主干企業峰會”。在此,我代表鄭建軍董事長和北京大豪科技股份公司對各位貴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本次峰會將“以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為主題,共同探討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策略。通過行業內主干企業持續不斷的創新與合作,實現縫制機械全行業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
國際金融危機已步入第六個年頭,雖然已無肆虐之憂,但余威猶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發達國家政府債臺高筑,新興經濟體結構性短板日益凸顯,中國的增長引擎也趨放緩,今年6月,PMI接連三個月在榮枯分界線上糾結不已,不斷考驗著人們的信心。
此前中國推出的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雖然保持了經濟的增速,但也帶來了極大的通脹壓力,國際金融危機更使得中國產業結構缺陷暴露無遺,對國外市場和投資的過度依賴、過度消耗資源和環境,不斷加大的企業用人成本,使原有以自然資源、勞動力為優勢基礎的競爭力逐步弱化。凡此種種都是迫使中國企業探索新的內生發展模式的外在驅動力。近一段時間以來,新材料、新能源、互聯網成為主要的創新領域,數字化制造成為最引人注目的亮點。
中國正在由對西方產業鏈的“依附發展”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尋求主導權邁進。中國要想持續保持發展動力,中國的制造業必須實現產業升級,而企業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是知識創新,同時還要符合市場和經濟發展的規律。
知識創新是一個長期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在長期的技術開發和能力建設中,企業很容易被短視的急功近利所干擾,靜不下心來踏踏實實地進行知識創新,要么面對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研發項目,想投不敢投;要么面對急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想賺“快錢”。前者就會采用跟隨戰略,甘居人后;后者就會選擇直接購買現成技術,鎖定“短平快”的收益。企業忽視知識創新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就容易被短期的利益所引誘、被暫時的市場繁榮所迷惑,在外部環境尚屬溫和有利之際,喪失積累知識資產和歷練創新能力的機會,最終削弱自身的長期成長潛力。
1980年代以前,企業通用的創新模式是“封閉式創新”。成功的創新需要企業強有力的控制,必須事無巨細、樣樣精通,事事都要親力親為。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僅僅依靠內部的資源進行高成本的創新活動,已經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業競爭。在這種背景下,“開放式創新”正在逐漸成為企業創新的主導模式。把外部創意和外部市場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閉式創新模式下的內部創意以及內部市場化渠道同樣重要的地位,均衡協調內部和外部的資源進行創新,不僅僅把創新的目標寄托在傳統的產品經營上,還積極尋找外部的委外研究、技術合伙、戰略聯盟等合適的商業模式來盡快地把創新思想變為現實產品與利潤。開放式創新的最終目標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多的收益與更強的競爭力。
知識創新能否實現,關鍵在于產業鏈中是否存在一個良性機制,這種機制能將散布于上下游企業中的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將單個的知識資源最終整合為產業鏈的競爭優勢。通過對創新活動的引導、協調和控制,創造有利于知識流動的平臺環境,為知識創新活動提供保障,使各成員在知識創造的基礎上,進行知識轉移、知識共享,促進成員之間知識的交換和吸收,最終實現知識整合。
同時創新的意義不應單單體現在產品研發方面,而是應該深入到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研發管理、質量控制、供應鏈管理需要創新,售后服務、市場開拓更需要創新,全方位的創新才是推動企業向前發展的驅動力。
近年來大豪公司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探索:逐步建立了涵蓋研發策略、研發組織、研發流程、項目考核方法等在內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發管理體系,實現了結構化研發管理;搭建了產品研發及機電配合試驗平臺,持續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制定了嚴格的技術和產品內控標準體系,以標準化管理牽引產品品質的提升;構建了以首席工程師為核心、層次清晰的科技人才梯隊,實行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等等。
大豪公司與在座的許多主干企業都有多年共同合作,并通過這種良好的合作實現了共贏。今后我們將一如既往共謀合作走共贏之路,在努力練好自身內功的基礎上,順應行業和各兄弟企業開拓市場、鑄造品牌、產業升級的需要,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共同創造中國縫制設備的精品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最后,祝大家在北京期間生活愉快,祝本次峰會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