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店已成普遍現象——服裝零售業:實體的未來就此暗淡?
近來,國內零售市場有點不太平靜,多家知名零售企業傳來關閉門店的消息。繼羅森、好德、7-11、可的、卜蜂蓮花、王府井洋華堂等各類業態零售店從去年到現在陸續關閉部分門店后,又一家零售巨頭以關店形式調整業務。日前,臺灣統一集團麾下統一優瑪特關閉其在北京首家門店。?值得一提的是,不止上述零售巨頭出現關店現象,相關數據顯示,僅主要在華外資連鎖企業在2012年關店有26家。對比幾年前零售業瘋狂的跑馬圈地時代,在經濟放緩和電商沖擊的現實下,實體零售業放慢了擴張的步伐,甚至開始出現頻頻關店的情況,實體零售業的未來難道真的會從此黯淡下去?
關店已成行業現象
關于這些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實體店,有業內人士稱,曾經為了占領市場和美化年報,在經濟高速增長期盲目快速開店的連鎖巨頭們,現在或許要為當年的沖動付出一些代價。但記者注意到,外媒對于中國零售業的關店潮措辭委婉:中國零售業正在進行店鋪重組,將經營不善的門店關閉或停業。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報道,在零售市場增速緩慢的情況下,由于店鋪間競爭激烈而陷入銷售低迷的門店劇增。網上購物的擴張也使得低迷的店鋪銷售雪上加霜。盡管中國提出將擴大內需作為經濟成長支柱,但零售業整頓已成為經營包袱的店鋪的動向沒有停止。
從2012年開始,中國零售業關閉門店的舉動不斷蔓延。體育用品專賣店行業的情況尤為突出,匹克僅2012年1月至9月就關閉了至少1000家門店。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披露,中國百大零售企業2012年的營業額增長率為10.8%。這比2011年(22.6%)低11.8個百分點,成為2005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低增幅。
眾所周知,“關店”,這一零售行業最為忌諱的話題,它給人的直觀印象是冷清和衰退,這對一個以人氣定勝負的行業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在中國消費電子渠道商聯盟(CCCA)首席外籍顧問得平司看來,正是由于背后的興衰隱喻,使關店成為敏感詞,開店是一件必須廣而告之的大好事,其中既有招徠顧客的營銷需要,也有顯示企業實力、增強顧客信任感的考慮。反之,關閉門店則被視為避而不宣的負面消息,甚至某些上市公司還發明了“調整置換”一詞來隱匿關店事實。
但是,2012年,關店已成為中國零售連鎖業無法掩飾的問題。從家居連鎖、服裝品牌到家電賣場,許多零售連鎖企業爆出的年度關店數量向三位數甚至四位數邁進。例如,李寧品牌僅今年上半年就關閉1200家門店,比例高達15%。僅從整體消費數字的變化很難解釋這個現象。
事實上,當圈地開店成為連鎖零售業必然之戰時,一個路口到底開多少家便利店合適呢?假如搶占過多位置則會造成巨大成本壓力,但如果為了止損而關店撤離,豈不是少了一個自家網點,給了對手占位的機會?這是連鎖業界一直在討論的問題。
“關店也好、開店也罷,這些決策背后都是企業經過思考的,有時候開店未必是好事,關店也未必是壞事。具體要看企業的最終目的以及資金實力。”中國零售自有品牌國際聯盟執行董事張智強曾如此表示。
電商沖擊不可小覷
除了經濟不景氣、成本提高、相關優惠政策終止等原因,近年來我國迅猛發展的電子商務也給零售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電商的發展已經開始蠶食線下商家的市場份額。以蘇寧電器[微博](7.02, 0.10, 1.45%)為例,其旗下電商蘇寧易購[微博]不斷發展,線下門店卻不斷萎縮。電商能夠如此迅速地占領市場離不開它特有的優勢:低廉的價格、便捷的支付系統、送貨上門又退貨迅速的周到服務。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線下轉到線上,線上購物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去實體店消費的時間和數額自然下降。
而傳統百貨的衰退也有其自身的原因。瑞銀證券消費品研究分析師梁裕昌認為,傳統百貨業2012年出現店內人流量負增長的原因,一是一些新出現的百貨商場有溜冰場、電影院等,這類綜合商場會分流一批老百貨店的客流;二是老百貨店基本沒有或有少量停車位,導致部分老百貨店人流量下滑。
此外,高成本也成為傳統零售商超的一大頑疾。業內人士認為,百貨進入高成本運營階段,不僅因為其本身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同時還是水電高耗能企業。人工成本的上升和租金的上漲都給百貨增加不少壓力。而在美國,在線銷售的競爭可能導致未來5年美國15%的郊區購物中心關閉。電商對傳統零售業的沖擊或將在全球蔓延。
適者才能生存
但事實上,電子商務并不是實體零售店的“終結者”,只不過顧客正在變聰明和變懶,需要實體店把他們“誘拐”進去。2012年,中國零售商和在中國經營的國際零售商一共關閉了成千上萬家實體門店。實體零售業真的不行了嗎?
記者發現,大多數消費者認為,中國的消費領域仍然充滿希望。一些機構的調研數據也在發出同樣的聲音。瑞銀證券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消費總額會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多,達到10萬億美元,中國將成為未來10年中對全球消費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地產咨詢公司世邦魏理仕則看到,全球的新建購物中心有一半在中國,建成后的營業總面積約為1500萬平方米。開發商們顯然認為,中國的爆炸式消費增長還會繼續。
消費者的信息獲得方式和購買渠道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這看似給很多傳統零售商帶來了麻煩。電子商務的興起促使實體零售店的角色發生改變,中國零售業乃至全球零售業確實已經走到了迫切需要轉型和創新的關口。但大多數零售商不是多渠道發展的引領者,而是落后于這個趨勢。傳統零售商在時代潮流的沖擊下涉足線上業務后,仍然將兩種渠道的顧客區分對待,未能認識或衡量線上業務促使顧客光臨實體店的作用。
最有可能的情形是,未來實體門店將承擔兩種截然不同的用途。第一種是作為展廳,顧客在這里感受氛圍、了解和體驗產品。第二種是作為便利的交易和提貨點,顧客在網上選購,然后在門店完成交易。
“從今年開始,零售商的開店策略普遍轉向,一方面是在商業中心開設超大型賣場,一方面則是開設大量深入社區的小型超市和便利店。”有分析師表示。無論如何,令人欣喜的是,如何應對線上零售份額的不斷擴大,如何預知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一些頗為前瞻的理念和模式正在逐漸化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