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品牌針對自身調整發展節奏
除了行業經營環境嚴峻、消費信心不足等不利的市場因素,年輕門店處于培育期、盈利能力差也成為各家百貨分析中期業績不佳的原因。與此同時,國外大型零售業態,相繼進入中國,使本來已經競爭激烈的零售市場接近白熱化。
談到消費變革與零售新趨向,不能不提中國的百貨業。
大體上說,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百貨業走過了五個階段:1949-1956年,私有制改為公私合營;1956-1978年,全部變成公有制(國營和集體);1978-1992年,私有制逐步發展,從無到有;1992-2000年,國退民進,許多國有企業改為民營企業;2000-2010年,國進民退,國有股份控股的百貨業用先天優勢重新占領市場。
與此同時,國外大型零售業態,相繼進入中國,使本來已經競爭激烈的零售市場接近白熱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已經有70%在中國“搶灘登陸”,知名的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和歐尚、德國的麥德龍、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零售業巨頭,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絡規模,而且全都擬定了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的計劃。入世后,為了搶占中國這一潛在巨大市場的份額,沃爾瑪等國際零售巨頭將加快開店的速度和數量,而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百盛集團(馬來西亞金獅集團旗下企業),計劃今后5年內在中國新開100家店。由于國外零售業擁有資金、人才、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優勢以及先進的現代化營銷技術和管理經驗,國內零售業無法與國外零售業巨頭全面競爭。而且隨著入世后我國不斷取消對外資進入的限制,這種競爭會更加激烈。
今年上半年,行業整體增速趨緩,面對人工、電商、市場環境的各方壓力,部分企業仍然在艱難的環境中表現突出。目前,國民消費結構處于升級轉型中,零售企業也迎來了自身的變革時代。下半年,百貨、超市、服裝服飾品牌等各行業都已針對自身問題調整了發展節奏。
除了行業經營環境嚴峻、消費信心不足等不利的市場因素,年輕門店處于培育期、盈利能力差也成為各家百貨分析中期業績不佳的原因。面對未來發展,各家將提高單店盈利能力、縮短培育期視為解決之道,成其發展趨勢。
作為零售大鱷,大商股份營業收入達到了176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百貨業態為108億元,同比增長10.5%。但其凈利較去年同期減少6.8%,為9.3億元。大商分析認為,除了人工、租金上升外,另一因素是新店開發費用的增加。?
銀泰商業交出了更名后的第一份半年報,銷售總額增長18.2%、純利增長33.8%讓不少同行眼紅。今年上半年銀泰新開了兩家門店,同店銷售達到了13.7%的增長。銀泰指出其將繼續堅持“取得區域領先地位”戰略,開設新店。同時,銀泰將專注于改進現有門店營運效率,并盡可能壓縮新開門店的培育期。
相比于銀泰同店銷售的大幅上漲,百盛同店銷售微降了0.7%;百盛銷售總額增加4.9%,但其凈利大降38%。百盛將凈利大幅下滑歸咎于上半年同店銷售微跌、商品毛利率下滑、新店經營虧損增加;而毛利率下滑則是由于新店的增加,其去年新開店面為4家,今年上半年為兩家。百盛指出,集團已持續對現有旗艦店進行改造升級,以提升店面形象和盈利能力。多數門店在進行升級改造后銷售額有明顯改善。
對于發展前景,百盛表示將繼續完善擴張戰略,在現有市場或鄰近城市開設較少但規模更大的店,以便保持優勢。百盛指出,隨著新店規模逐漸擴大,集團將追求提升商品價值及服務素質。
王府井百貨雖然營業收入上升了10.6%,但凈利潤下降了3.6%。對于凈利的小幅下滑,王府井分析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去年末新開的門店尚處于培育期,使其成本費用大幅增加。王府井指出其正在深化運營管理,提升毛利水平。同時,進一步完善門店分類管理,落實強店策略,加強區域管理。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表示,短時間提升單店盈利能力并不難,比如售賣低利率的黃金就可以提升銷售額,但要注重商場的長遠發展。在他看來,單店銷售有固定的人群,銷售會逐漸趨于慣性。消費者追求的是一種體驗式消費,百貨店需在經營主題化上進行創新,做出文章。
分析西方零售業的發展特征,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后,倉儲超市、購物中心和精品專賣店等業態就開始高速發展。如今零售業增長放緩,超市企業通過進軍購物中心、精品超市、百貨等業態,擴大銷售規模、提升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