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機器人簽約在青島 實現梳并粗工序聯合
11月10日,青島東昌紡機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化機器人項目簽約儀式”在青島舉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祝憲民、顧平,以及東昌紡機用戶企業和兄弟單位的代表出席了會議。簽約儀式標志著東昌紡機“智能化機器人”項目開始全面推進。
此次簽約的“智能化機器人”研發項目由東昌紡機、德州恒豐集團、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聯合成立。傳統環錠紡生產線包括“清、梳、并、粗、細”5個工序,目前“清梳聯”、“粗細聯”、“細絡聯”,甚至“粗細絡聯”等技術都已經在國內實現,只有梳棉、并條和粗紗工序還沒能實現連接。“智能化機器人”正是針對紡紗生產線的這一技術環節,它可以把清梳聯生產的條子傳輸至并條機,再將經過并條后的條子傳輸至粗紗機,實現梳并粗工序的聯合。
高勇認為,“智能化機器人”正好彌補了先進紡紗成套設備中間的一環。他希望,通過幾個企業的通力合作,項目能夠順利攻克,使我國紡紗成套設備由自動化向智能化的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祝憲民認為“智能化機器人”項目的全面啟動是紡織行業的一個好消息,在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的今天,這項技術將是行業下一步發展的趨勢。
青島東昌紡機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起強介紹,公司是在深入分析行業形勢、經過充分論證和準備的情況下,決定與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成立這一項目。該項目采用國際先進標準,在工藝流程、自動化程度、勞動安全等方面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項目的正式簽約標志著東昌紡機在智能化領域實現了突破性進展。據了解,項目還得到了青島市黃島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未來“智能化機器人產業園”也將落戶黃島區臨港工業園。
相關鏈接
一臺智能化紡織機器人能頂上數個工人,這樣的機器人不僅有利于節省人力,而且將大大提高紡織業操作精度,提高勞動效率……11月10日,黃島區一家紡機制造公司舉行了智能化機器人項目簽約儀式。再過不久,他們生產的“機器工人”將走進生產車間“織布”,這將推動紡織業從自動化向智能化轉型。
“因紡織車間生產環境高溫潮濕,條件較為惡劣,用工問題已成為紡織行業的瓶頸。用‘機器人’作業取代人工作業,已成為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島東昌紡機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紡織機器人操作準確率較高,可長時間準確操作,消除了因人為因素在生產中產生的消極影響,將從根本上解決操作精度問題,從而徹底解決質量問題。
“從總體來看,紡織產業萬錠用工從計劃經濟時代300人到前幾年的100人,隨著新技術的推廣,采用最先進的成套設備,現在用工已經減少到 16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高勇在簽約儀式上透露,中國紡織占據全球半壁江山,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 、棉花政策的變化以及成本上升的影響,紡紗工業進入調整期。在調整中,用工調整是重點,智能機器人項目主要是針對并條機、粗紗機之間等難以降低用工的環節進行使用機器人,將推動紡織業從自動化向智能化轉型。該紡織機器人由感應器、控制器和執行器三部分構成。是一種仿人操作、自動控制、可重復編程、能在三維空間完成各種作業的機電一體化自動化生產裝備。
“該項目的建設成功,將填補青島紡織機械行業的技術空白,促進紡織機械領域高端技術研究的速度,加快相關產業的成果轉化。”青島市黃島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黃島區積極實施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雙輪驅動”戰略,本次智能化紡織機器人就是工業經濟轉型之一。”
據悉,目前黃島區共有工業企業 43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57家。截至8月份,全區共備案企業技術改造項目47個,總投資7.9億元,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37個。近年來,黃島區工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過去5年累計完成工業投入360億元,年平均遞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