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縫紉機:雖非重器,卻承起裝備大國服裝之重
對于正處于轉型升級的中國經濟而言,央視最近熱播的一部大型高清工業電視紀錄片《大國重器》就像一場及時雨,沁潤了包括縫制機械制造業在內的中國裝備制造業上中下游企業的心田。一個顛撲不破的共識就是,發展裝備制造業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國策,中國需要裝備“巨無霸”,也需要那些助推中國經濟增長的裝備“小巨人”。
“很提氣!很自豪!很感動!也很觸動”,11月14日,就在中捷縫紉機獨家冠名贊助第10-15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暨中捷第十所希望小學啟動捐建儀式新聞發布會召開前夜,中捷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蔡開堅在他下榻的北京新聞大廈,召集中捷股份總經理徐仁舜、常務副總汪明健等公司高管一起看完《大國重器》壓軸之作“制造強國”時,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道出了他再次觀看的心情。
讓蔡開堅感觸良多的是,作為裝備中國服裝企業的縫制設備,雖然不敢媲美片中所列中國裝備制造業之機床、軌道交通、工程機械、電氣裝備、重型裝備、通用裝備、港機裝備、船舶、關鍵零部件、節能裝備等10余個“大國重器”,也無以比肩片中所選中國裝備制造業之振華、沈鼓、光洋、徐工、甕福、山推、陜鼓等18個“現代工業的脊梁”,但它背后托起的卻是坐擁1.5萬家規模以上服裝企業500多萬從業人員、1萬億元年產值和1600多億美元年出口額的中國服裝行業。相比于曾經集眾多政策扶持于一身的中國民生支柱產業——中國服裝行業,處于服裝產業鏈上游的縫制機械行業,卻只能在前者坐享政策“春風”之時默默給力,而在前者遭遇市場“嚴冬”之時苦苦煎熬,中國縫制機械制造業的艱辛幾人能知?而中捷在市場洗禮中一路走來,從過去為國際品牌“貼牌”代工,到現在成為國際品牌的同級競爭對手,這種“蝶變”又是何等的來之不易。
“時至今日,來自進口縫紉機的壓力已越來越小,反而是一些國內服裝品牌企業對國產縫紉機的成見甚或偏見。”中捷股份總經理徐仁舜介紹道,二戰前美國縫紉機風靡全球,上世紀60年代歐洲縫紉機全面超越美國,然而80年代由于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日本工業縫紉機走上了制造強國之路。進入21世紀,中國工業縫紉機沿著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已在技術設備上打破歐、日品牌霸主的格局,出現中、日、歐三足鼎立甚至超越日、歐的局面。中捷已建成浙江、江蘇兩大生產基地,發展成為一家在縫紉機鑄造、機殼加工、涂裝、裝配四大工藝方面全部實現自動化生產的現代化股份制企業,創造了連續數年營業總收入行業第一的佳績。但徐總深知,在品牌認知上,作為裝備服裝企業的縫紉機要比服裝企業慢半拍,這正是當前我國服裝企業對國產縫紉機認知度不高的原因所在。
為盡快改變我國服裝企業對于國產縫紉機的偏見,作為中國服裝產業鏈裝備“小巨人”的中捷,首創縫制機械制造企業與中國服裝協會“全面戰略合作”模式,并打破行業五年制贊助慣例,在繼2005年開始連續贊助五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之后,再次捷足先登,獨家冠名贊助第10-15屆“大獎”。為此,中捷將肩負“服務中國大服裝”的使命,充分整合中國服裝與縫制機械兩大行業之間唇齒相依的關系,站在國際服裝技術前沿,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優化,以國際領先的機電一體化縫紉機產品,裝備服裝企業,并協同解決瓶頸工序、產品質量、勞動效率等問題,藉以實現服裝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強國夢。
服裝行業強,縫制機械行業則強;服裝企業好,中捷才好。誕生于島嶼的民營企業,中捷將站在振興中國裝備工業的高度,穿梭中國服裝企業基地,為裝備“大國服裝”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