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人:愛“服裝”更愛“武裝”
當前,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市場環境和產業要素的變化,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進入調整轉型期,呈現出明顯收縮態勢。攥有行業民營企業第一股的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卻總能逆風飛揚,在“漸冷”的冬日里已提前感受到春的氣息。最近,中捷打破行業五年制贊助慣例,在繼2005年開始連續贊助五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之后,再次捷足先登,與中國服裝協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并獨家冠名贊助第10-15屆“大獎”。貌似財大氣粗的“土豪”舉動背后,不難窺見中捷“工業縫紉機領跑者”的玄機。
一直以來,“世界服裝中國造”已成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一枚鮮亮標簽。然而近兩年,由于國內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國際貿易壁壘與日俱增,加上周邊競爭國家躍躍欲試,中國服裝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緊迫壓力。服裝難做,作為裝備服裝行業的縫制機械行業也相繼呈現出“行業規模收縮”、“內外市場不振”、“產大于銷”、“效益下滑”等發展問題,這表明,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正遭遇多年不見的“寒冬”。
其實,中捷的日子并非好過。成本上漲、大宗產品單價下降、企業利潤下降……大凡業界遇到的問題都會在這家行業老大身上聚集、放大。在這個登山前行的服裝產業鏈中,“中國制造”的明天在哪?中捷的越冬良方何在?中捷人經過反復醞釀,開出這樣一劑良方:愛“服裝”更愛“武裝”。
愛“服裝”,就是愛服裝企業及其產品,就是愛客戶;愛“武裝”,就是愛縫紉機產品,就是愛企業,并為武裝服裝企業而努力奮斗!這看似簡單的道理背后卻蘊含著深刻的思維重啟:長期以來,產業鏈上下游之間是一種“零和關系”,少不了“你多賺一分,我少賺一分”的錙銖必較。即使你死我活的同業競爭,也未能沖淡上下游“互相碰撞”的火藥味。但隨著商業環境的變幻,當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已無法通過戰勝“對手”謀求更大發展之時,那些渴望通過建立產業生態圈而發展的企業更愿意從競爭走向競合,并將曾經的競爭“對手”化解為合作“伙伴”,通過幫助“伙伴”來幫助自己,最終從共創共贏的產業鏈中分享成果。
“服務中國大服裝”,是中捷在服裝行業進入轉型調整的關鍵時刻提出的最新理念。“從行業來看,中捷屬于制造業,專注為服裝行業提供縫制設備及其解決方案,但從產業鏈來看,中捷又屬于服務業,專心為服裝產業服務。”在中捷股份總經理徐仁舜看來,再強大的企業,也不可能脫離它所生存的產業鏈而獨立存在,而產業鏈生態環境的營造,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共同努力。而正是中國服裝與縫制機械兩大行業之間這種唇齒相依的關聯性,把中捷與中國服裝協會及其“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聯系在一起,也讓中捷人悟出了“愛‘服裝’更愛‘武裝’”的經營之道。
服裝行業興,縫制機械行業則興;服裝企業好,中捷才好。為此,中捷將站在振興中國裝備工業的高度,通過技術創新、質量優化和品質服務全方位武裝中國服裝企業,并協同解決有關瓶頸工序、產品質量、勞動效率等問題。近幾年,中捷順應服裝企業新需求,已將精力集中到如何提高縫紉機工作效率、如何滿足日益時尚的服裝企業小批量快制造需要、如何以“品質服務貢獻率”增進“大獎”自身品牌及其獲獎品牌的含金量等核心問題上,以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實現營銷突圍。隨著機電一體化縫紉機和后道服裝特種機設備相繼走俏市場,中捷與國際縫制設備技術的差距正在一天天縮小。很多因贊助“大獎”而選擇中捷的客戶都對中捷縫紉機豎起了大拇指:“幾年不用國產機,當刮目相看。”
愛“服裝”更愛“武裝”。深諳此道的中捷人無疑將是中國服裝行業復興的受益者,而經歷了鳳凰涅槃的服裝企業也將幡然醒悟:只有經過“武裝”的中國服裝產業“航母”才能自由馳騁于五湖四海,駛向更加廣闊的蔚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