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環保涉及利益鏈時紡服企業可能采取消極對待或回避
朝露環保、綠色江南等七家環保組織日前在京發布紡織業調研報告,指出大量印染企業違反新的廢水排放標準,其中,Polo、Uniqlo、雅戈爾等紡織服裝品牌位列污染榜單。
事實上,類似這類綠色報告,環保組織已經不止一次發布,每次所涉及企業數目大多在20家之上,而得到的反饋各不相同。
環保組織表示,一些企業會給出時間表,承諾并行動進行整改,但是很多大品牌則是一種敷衍的態度。
清華NGO研究所副所長賈西津表示,如果企業將環保、產業鏈清潔等問題納入到經營中,其實是在改變企業的經營理念。
2013年1月1日《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開始實施。該標準大幅收緊了COD、苯胺類等指標的排放限值,并首次設定了AOX等指標的排放標準。
報告稱,一年來,環保組織在調研中發現,多個地區尚未全面執行新標準。在染整產業高度集中的5個省中,只有浙江和福建兩省較為嚴格地執行了新標準,而僅有浙江省較全面披露企業違反新標準的數據。
根據浙江省數據分析,當地印染企業存在大范圍違規超標的情況,在2013年上半年,超標印染企業數量超過400家,占全省超標排放企業總數的90%以上。
面對供應鏈污染質疑,Polo、Uniqlo、雅戈爾、Tommy Hilfiger、Abercrombie & Fitch、Calvin Klein、Target等品牌,回應消極,甚至一味回避。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項目高級項目經理李杰表示,2012年兩次跟Polo發出溝通信件,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回復。
也曾發布過多次綠色報告的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污染防治項目主任張淼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最初與企業溝通比較艱難,畢竟讓企業接受新的議題以及讓企業了解報告的訴求需要過程和時間。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有的品牌的態度已經開始緩和。
但是,“也有大的品牌的做法一直差強人意,比如阿迪達斯、耐克和李寧。”張淼表示,“在第一年就檢測到企業的產品和供應商排放的污水中含有毒有害物質,但是這些年中,雖然企業也給出了承諾卻一直沒有實質性的行動,一紙空頭支票,沒有任何兌現。”
“不過這樣的空頭支票,美特斯邦威等7家企業也沒能開出。一直拒絕給出任何回應,完全置之不理。”張淼坦言。
而對于環保組織發布的綠色報告,大多數公司給出記者的答復整齊劃一,“還需核實,核實后再做答復。”
賈西津認為,現在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如果涉及像環保公益性價值的問題,多數情況下,企業會將公益目標與企業的商業目標進行考量。而企業可能更愿意做公益活動來履行社會責任,比如捐款、慈善甚至是員工的參與等。“但是,如果涉及利益鏈,經營本身是否滲透了環保等問題,則恰恰是現在社會責任中強調不多的”。
“包括政策等,在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更強調企業所做的公益,而不是企業在經營鏈中本身的社會價值的考量。這其實是需要改進企業的商業鏈。”賈西津表示,而企業的其他履行社會責任和企業的商業鏈是沒有關系的。
在賈西津看來,如果企業選擇環保清潔的供應鏈,不僅需要考慮價低還要考慮是否環保清潔,這本身將對企業商業模式產生影響,這也是更難的。也就是說,企業在考慮利潤的時候也要考慮環保,其實比履行社會責任要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