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轉型 中國樣本
作為中國“加工貿易”的發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以及“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東莞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法人企業“無障礙通道”的“東莞模式”,讓企業從“生產”到“設計+生產”,從“生產車間”到“企業總部”轉變,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并由此走出一條以強研發、創品牌、拓內銷為典型特征的加工貿易轉型之路,成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經典樣本。
東莞的轉型升級在全省甚至全國具有一定示范意義。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深情地說:“東莞轉型升級成功之日,就是廣東科學發展勝利之時。”因此,探究和解剖這一模式的形成歷程、升級路徑、舉措成效等,對于全省甚至全國破解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難題具有樣本價值。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加工貿易模式。東莞作為加工貿易大市,其轉型升級一直牽動世界的目光。
轉型升級是過去五年全省發展的關鍵詞。正是憑借轉型升級,廣東才能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征程中闊步前行。東莞是廣東轉型升級的探路先鋒,是打贏轉型升級這場硬仗的主戰場。
經過6年的轉型升級,當下的東莞,不少沿襲傳統路徑發展的加工貿易企業,在東莞市委市政府的引導下,紛紛主動出擊,在研發、管理、創意、品牌、營銷等現代發展要素中開拓疆土,從價值鏈的低端逐步游向價值鏈高端,從“東莞制造”努力向“東莞創造”轉變。
在“突圍”中實現“轉身”的東莞,已然成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經典樣本。
“今天不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所調整”
如果以東莞從上世紀70年代末發展“三來一補”起步計算,加工貿易已經在東莞存在了30多年,其中還經歷了80年代承接香港紡織、服裝、制鞋箱包、玩具等傳統制造業以及90年代承接臺灣及日韓地區的IT制造業兩次產業轉移潮,加工貿易企業超過1.1萬家,一直是東莞經濟發展的一支主力軍。
借助于加工貿易的產業帶動和外溢效應,東莞在短短30多年間從一個香飄四季的農業大縣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外貿出口總額連續9年穩居全國大中城市第4位。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加工貿易在發展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了技術水平不高、附加值偏低、位于國際產業鏈低端、自主品牌缺失等問題。而且在經過多年的近20%的高速增長之后,東莞也逐漸面臨著土地資源、水資源、勞動力支撐和環境承載力下降等“難以為繼”的問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迫切。2007年的東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正式提出了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拉開了轉型升級的序幕。
2008年3月,時任省委書記汪洋在東莞調研時強調,“今天不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所調整”,要求東莞把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轉型升級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任務。
這是一次振聾發聵的點題,自此東莞全面啟動了一個謀求“轉身”的科學發展時代。
很多企業對這一轉變感同身受。東莞南華戶外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說,最初,南華戶外以來料加工為主營業務,隨著工資、原料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貿易訂單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甚至,有兩次工廠生產基本停了。后來,公司主動把握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創立了曼哥夫品牌,目前已經發展到了50家品牌店,年銷售額6000萬元左右。
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破局探路
推動加工貿易企業就地轉型,無先例可循。從哪里突破?東莞很快找到了突破口——2008年6月,東莞市外經貿、海關、稅務等6個部門出臺《來料加工企業就地不停產轉三資企業操作流程及指引》,按照“自愿、不停產、變更、從優、便利”的原則,在全國率先解決了“非法人”來料加工企業轉型遇到的停產問題。此外,還率先破解了阻礙轉型的“研發創新能力不足”、“內銷市場開拓”、“管理效能提升”、“淘汰轉移”、“利益平衡”等六大難題,實現了產品結構、貿易結構、創新能力、勞動者素質、綜合效益的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位于東莞黃江的寶健醫療,從來料加工轉為“三資”企業后,產品的原料就地在國內采購,節約了成本,產品價格隨之降低,銷售額從2010年的3000多萬元增加到去年的1億元,已研發出世界第一臺全封閉血糖儀。公司已經在黃江購買了3萬余平方米的土地,準備建設新的廠房用于新型血糖儀的生產。
類似的嘗試在東莞不勝枚舉,這些成功經驗既化解了企業的后顧之憂,也為全省乃至全國推動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型摸索出一條適用又便捷的路子。
2010年,東莞榮膺全國首批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轉型升級上升為國家戰略,意味著東莞開始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破局探路。
2011年,廣東省政府先后與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簽署了共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區合作備忘錄(協議),明確了多項措施在東莞先行先試,進一步突破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機制體制障礙。
2013年2月21日,東莞市委提出將全面實施“加工貿易增效計劃”,這個宏大計劃標志著東莞市推動轉型升級的實施主體從單個企業向產業轉變。“加工貿易增效計劃”也標志著:東莞將通過全產業鏈整體提高,從就地轉型升級入手,來進一步達到更高層次的轉型升級。
在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歷史關口,東莞分別被列為全省和全國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無疑給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信心保障和動力支持。試點城市在政策和實踐層面所擁有的“先行先試”權,也保證了東莞在轉型升級中能夠繼續“領先一步”。
4300多家來料加工企業成功轉型
經過多年努力,東莞已經形成了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基本思路、政策框架及工作舉措,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4300家來料加工企業轉變了企業身份,這讓企業開始輕裝上陣,煥發出無窮的活力。
2008年以來,東莞加工貿易自主品牌擁有數量從2068個增加到去年的7500多個,增加5000多個。來料加工出口占比從2008年的30多個百分點下降到10多個百分點。
為推動加工貿易企業自主創新,東莞投入數億元的引導配套資金,引進和建成了公共創新平臺15個,專業技術創新平臺近20個,引導加工貿易企業投入研發資金超過300億元。通過公共科技平臺,東莞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和設備,為加工貿易企業提供產品研發設計、產品創意概念、產品企劃等服務。
在加工貿易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層面,東莞不斷完善和拓展平臺功能,由來企業與外經貿局、海關、檢驗檢疫局,“四方聯網”、一次錄入,發展到新增工商、外匯、國稅、財政等4個部門聯網,延伸至“八方聯網”,方便廣大企業辦理業務,助力轉型升級。
由東莞市人民政府和廣東工業大學投資共建的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就是一個公共創新平臺。近年來,與該設計院建立聯系企業有1000多家,建立項目合作關系的企業有500多家。東莞市星火機電設備集團總經理劉水慶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產品經過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重新設計后,面貌煥然一新,當年的國內外訂單總數提升了5倍以上,為企業帶來了1.8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效益。”
類似以平臺助推轉型升級的案例數不勝數,經過轉型升級,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實踐證明,參與輔導的企業生產成本和人力成本平均下降10%,出口上升16%,產能增加13%,凈利潤增加11%,稅收增加11多億元,新增品牌超過114個。企業出口的產品也一改以往的低端形象,科技含量、附加值都大幅度增加。2007年到2013年,東莞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37.4%提高到4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從27.4%提高到30%以上。先進制造業的支柱地位更加鞏固。
借助這幾年轉型升級創造的良好軟硬環境,以專業鎮為代表的東莞產業集群已開始逐步向產業鏈高端邁進,“東莞制造”的低端形象開始改變,“東莞研發”、“東莞設計”、“東莞服務”等印象呼之欲出。
在開拓國內市場方面,東莞率先在全省推行“內銷集中申報”,拿出3000萬元提供內銷“集中擔保”,解決企業內銷資金積壓問題。一批加工貿易企業實現了內外“兩條腿”走路。據統計,全市外資企業內銷總額從2008年的1339.2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2800多億元,企業內銷占內外銷總額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在對現有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東莞還通過“三重”(重大項目、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建設,促使產業高級化。“以前只見星星,難見月亮的局面在打破”,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教授林江認為,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是東莞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方向。
綜上,作為全國加工貿易發展最早、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東莞走出了一條以強研發、創品牌、拓內銷為典型特征的加工貿易模式,并初步在全國率先闖出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徑。2012年8月30日,全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現場會在東莞召開,同年廣東省外博會升格為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并永久落戶東莞。兩個盛會在東莞召開就是對東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成績最好的肯定。
近年來,東莞“加工貿易模式”也成為中央、省主流媒體熱衷報道的話題,并將其作為考察珠三角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