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看好本土服裝制造業高附加值發展
近日,隨著主張發展制造業、改變經濟過分依賴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的呼聲不斷高漲,美國國內主張發展制造業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將制造業務轉回美國或者宣布將在美國投資。GE等部分美企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把在海外的制造業工作崗位轉回到美國本土。而美國對制造業認識的變遷充分說明,制造業發展是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高端產品回流有利可圖
去年10月,美國棉紡企業布勒品質紗線公司(buehlerqualityyarns)曾考察過中國市場并與6家中國工廠有過接洽。然而,在今年年初,該公司宣布將對美國境內的工廠投資并進行合作,而非中國工廠。
該公司銷售部副總裁大衛·薩索(davidsasso)說:“沒有選擇在亞洲而是在美國境內投資,不是基于成本的考慮,而是因為今后我們需要生產高端產品,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十分重要。我認為合作伙伴與企業在業務方面必須有相同的理念和原則,才能維持合作關系。我們堅信美國的制造商可以更好地把控產品品質和客戶需求,這是‘美國制造’標識所代表的意義。”
同樣,去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伯靈頓棉紗工廠將生產重心轉移回美國。目前,該企業在中國有2家分公司,墨西哥有3家,而美國有7家,北美業務占總業務的83.3%。該公司總經理杰夫·佩克(jeffpeck)表示:“回流顯然是一種趨勢,有眾多積極因素鼓動著美國企業回家。比如,從棉價看,中國棉價每磅的價格為1.28美元,而美國的價格在0.75~0.85美元之間。很多人認為美國勞動力成本高,但是勞動力成本不能僅看工人工資,還要結合工人每工時的效率、生產出成品的質量以及返工率。綜合這些因素,我并不認為美國制造業成本比亞洲國家高出很多,如果是為了生產品質更高的產品,即便高一些也是值得的。盡管如此,也沒有必要將所有制造業都搬回美國。畢竟美國工人工時費高,美國對環境標準要求嚴格,企業在環保方面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對于附加值不高的產品,遷回美國只會增加成本、削減利潤,并不劃算。因此,只有高端產品才值得回歸。”
采購商助推“美國制造”
無論是美國企業回流還是中國、印度企業赴美投資,都是受到采購商采購需求的驅動。“在這個年代,看不到回報企業是不會隨意投資的。制造企業對成本價格非常敏感,除了棉價,從各方面看,西半球的價格都比以亞洲為代表的東半球高,那為什么還有如此多的制造企業回流?這是因為一些美國本土采購商向制造企業傳達了一個信息——‘回到美國,我將采購更多產品’。正是基于這樣的利益驅動,企業才會紛紛回流。”布勒品質紗線公司銷售部副總裁大衛認為,采購商在制造企業回流問題上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美國服裝制造商網絡組織經理邁克·托德拉(miketodaro)表示:“根據我們針對資深采購主管所做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東西方采購高級成衣的利潤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因此會有越來越多的高端零售商在美國本土采購。”此項調查包括服裝供貨商對美國市場的了解程度、對市場反應速度、成本、經商容易度、產品開發能力、社會責任以及環保可持續性等項目。他補充道:“采購主管們表示,‘美國制造’速度更快、更穩定、更好,當然成本也更高。在回流進程中,可能僅有高端品牌以及高附加值產品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美國對制造業認識的變遷充分說明,制造業發展是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將制造業務轉回美國或者宣布將在美國投資。美國對其高度發達的金融業一直引以為豪,而金融業也確實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增長動力。然而,創新過度而監管不足的美國金融業也是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經過這次危機,美國各界認識到,堅實的制造業基礎才是保持經濟活力的源泉以及國家長期繁榮的關鍵。主張發展制造業、改變經濟過分依賴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的呼聲不斷高漲,政府也重新將制造業視為解決就業和經濟問題的有力保障。
美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降低制造業成本的政策:如降低制造業的稅收負擔,使暫時性減稅措施永久化,以提高制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實施節能計劃,降低能源成本;旨在吸引并留住海內外投資的“選擇美國”計劃等等。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奧巴馬更是提出了包括降低公司稅、加強貿易執法以及增加工人培訓項目等政策,以吸引美國制造業留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