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激情 在线-欧美 日产 国产动漫-欧美 亚洲 激情-欧美 亚洲 丝袜 清纯 中文-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工業縫紉機
信息資訊
縫紉客APP安卓
掃二維碼加客服微信
導航:

靠改革推動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發展

      中國經濟的形勢現階段雖然逐步走向穩定,但下行空間并未完全遏制住,面臨著較大的困難與問題,這從2014年省級地方兩會均下調GDP增長目標可窺視端倪。當然,我們更應當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推進,東中西區域發展的梯度布局和相互支撐,必將釋放更大的供給與需求。從國內大勢來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主要的還是要靠改革,靠改革釋放紅利,靠改革調動活力,靠改革激發創造力,靠改革提升動力,靠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上新臺階。

      向經濟強國邁進,需要改革推進。提高國家發展質量和效益,需要改革推進。解決發展的突出問題和矛盾,需要改革推進。總體上講,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很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復雜問題,沒有改革的推動,發展就缺乏動力和活力。

      從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 《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數據來看,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比預想的要好,不僅避免了硬著陸,而且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在我國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之中,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取得的。所取得成績是與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強力推進改革,善于把握大勢,運用底線思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分不開的。同時也告訴我們,中國未來的發展主要靠改革的深入推動。

      2013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在全球經濟總體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一度加大。面對極為錯綜復雜的形勢,中央提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思路,明確了要使經濟穩定地運行在合理區間的目標,采取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措施,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潛力,實現了經濟預期目標。

      2013年初開始,中國經濟就遇到重大挑戰。國際上,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發達國家尚未走出困境,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跌落。在全球經濟總體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一度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財政收入增幅下滑,中央財政還曾出現多年少見的負增長,宏觀調控面臨艱難抉擇。面對極為錯綜復雜的形勢,中央提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思路,明確了要使經濟穩定地運行在合理區間的目標,采取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措施,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潛力,實現了經濟預期目標。

      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568845億元,實現7.7%的增速,與上年持平,超過年初確定的7.5%的預期目標。四個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分別是:7.7%、7.5%、7.8%、7.7%,雖然前兩個季度增速小幅回落,但全年經濟增速始終在7.5%—7.8%的合理區間內,最高增速與最低增速的差距只有0.3個百分點,波動幅度明顯收窄。如何看待從一個高速增長的平臺,逐步回落到現在的7%—8%之間的增長速度,學界和實踐層有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當前經濟下滑是周期性的,不管下滑幅度有多大,經濟增速最終還會回到原點。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種下滑是規律性的,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也就是說不可能再回到原來比較高的增長區間。看法的不同影響到對年度經濟數據的解讀,目前占主導地位,能夠對決策層產生影響的是后者。我們認為,2013年我國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這是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取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央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其中明確區間管理,增強了社會信心,穩定了社會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持續低速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能實現7.7%的增速,這個增速是較高的,成績是難得的。我們不追求高速度,更不片面追求GDP,但合理的增長速度是需要的。經濟發展速度過快帶來資源、能源、環境壓力太大,事實上是不可持續的,轉方式、調結構也不容易推進。經濟發展速度過慢也不行,歷史和國際經濟表明,無論擴大就業還是提高收入,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速作為支撐。所以說,2013年經濟發展所取得成績,是中央創新調控方式,確定經濟增長合理區間,引導社會預期的結果。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公報》顯示,2013年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收入8896元,比上年實際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增長7.0%;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增長8.1%。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低于GDP增速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城鄉收入比為3.03:1,為10年來新低,說明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這是非常可喜的跡象。《公報》首次發布了城鄉統一的居民收入數據,更加準確地反映了全體居民收入分配全貌,這是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建立的結果,有利于人們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體狀況。《公報》顯示,去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6%,漲幅與上年持平,低于預期目標。另外,2013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7%,比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5.0%,下降1.2個百分點。這是中央堅持民生優先,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的結果。

      就業增加較多。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增加對保持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始終至關重要,也是衡量一個經濟體是否健康的重要標志。經濟增長要保持在合理區間的一個重要考慮,就是要保就業。《公報》顯示,2013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6977萬人,比上年增加273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8240萬人,增加1138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比上年多增44萬人,全年就業人數保持了穩定增加。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比上年末降低了0.04個百分點,失業率水平保持在較低水平。應當說,成績不小。但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這個統計,只能說明問題的某些方面,還不能真正反映真實的就業情況,如果可能,還需要繼續改進和完善就業方面的統計。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公報》顯示,去年我國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區域發展、城鄉結構都有所改善。一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3年三次產業比重為10.0:43.9:46.1,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年略微下降0.1個百分點,比重基本持平,而第三產業比重則明顯提高,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出現了歷史性的積極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消費結構升級不斷加快的客觀反映,也是產業政策不斷推進的結果。對此也有學者指出,第二產業下降說明我國經濟結構已部分轉型。從世界各國來看,無論是高收入國家還是中高收入國家,多數經濟體第二產業的增長率都是高于第三產業的。即使是美國、日本這些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國家,仍然保持著第二產業增長率高于第三產業的勢頭。因此,應注意制造業的重要性。二是地區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東部地區投資1790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中部地區投資105894億元,增長22.2%;西部地區投資109228億元,增長22.8%。中、西部投資額雖然仍低于東部地區的投資額,但增長速度均高于東部投資增長速度,這有利于縮小東、中、西部的差距,優化地區結構。三是城鄉結構也在優化。2013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607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3111萬人,比上年增加1929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3.73%,提高1.16個百分點,新型城鎮化平穩推進。

      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公報》顯示,2013年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有比較好的表現,一是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與全部就業人員的比率為66199元/人,比上年提高7.3%。二是企業利潤穩定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28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5194億元,增長6.4%,股份制企業37285億元,增長11.0%,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4599億元,增長15.5%;私營企業20876億元,增長14.8%。三是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121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68立方米,下降5.7%。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這些成績雖然是初步的,但趨勢性發展的勢頭,值得重視,令人鼓舞。

      2013年所取得成績主要靠改革

      2013年我國的發展成就,是在比較復雜國內外形勢下,又沒有采取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情況下取得的,很不容易。總的看,是依靠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沒有后遺癥和副作用的增長。取得這樣不錯成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靠改革。

      去年我國能夠取得上述成績,是在比較復雜國內外形勢下,又沒有采取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情況下取得的,是不容易的。總的看,是依靠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沒有后遺癥和副作用的增長。取得這樣不錯成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靠改革。

      改革調控方式,保持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什么是合理區間,就是既不沖出上限,又不滑出下限。上限就是防止通貨膨脹,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對于長時間習慣了經濟高速增長,習慣了政府配置資源,2013年無疑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年份。去年二季度,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跌至7.5%,國內外一些研究機構預測,中國未來幾個季度的經濟增速會持續下滑,更有經濟學家認為,未來3年里,中國的季度經濟增長會降至3%。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央政府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用短期刺激政策推動經濟增長,比如擴大財政赤字,增加貨幣投放;另一種選擇則是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講:就是咬緊牙關、頂住壓力,創新宏觀調控思路,采取了第二種選擇。2013年明確了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確定了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即GDP不低于7.5%和防通脹的上限CPI不高于3.5%,給市場一個明確穩定的預期。只要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就盡量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挖掘經濟發展潛力。同時,做好政策準備,一旦經濟滑出合理區間,就相機而動。事實證明,創新的宏觀調控方式是有效的,維護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通過促改革、調結構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向地方和市場簡政放權。新形勢下,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為主,逐步轉向創新驅動和提高效率為主,更需要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為市場主體充分發揮作用騰出空間,以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政府職能轉變最好的突破口,就是簡政放權。2013年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下放334項行政審批事項,地方政府也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還對投資體制進行了改革,修訂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由中央核準的項目數量減少60%。對工商登記制度進行了改革,注冊資本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別是通過深化行政審批事項改革,向市場、向社會、向地方放了很大一批權利,大大地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地方政府的動力,激發了社會投資的熱情,增強了企業的發展信心。全國新注冊企業、個體工商戶大大增長,民間更是掀起了投資的熱潮。實踐證明,通過減少行政審批、簡政放權改革,這些措施,不僅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而且成為我們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經濟結構不合理一直是影響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突出表現在需求結構失衡、供給結構不協調、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損害大、空間布局不夠合理等方面。這些問題大多數是長期積累而成的,也與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安排有著密切關系。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必須破除體制機制的弊端。2013年,政府從調整制度安排入手,加快了結構調整的步伐。如出臺措施消化過剩產能。在這方面,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積極推進產能過剩行業調整,堅決遏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同時,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服務業新型業態和新型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扎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又如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把鐵道部變成了鐵路總公司,既實現了政企分開,也使鐵路作為企業可以在更大范圍內融資,讓社會資本進入。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大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特別是地下管網等薄弱環節投資。通過這些舉措,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區域協調性和城鄉結構都得到了一定的優化調整。

      讓城鄉人民分享改革紅利,改善民生進一步促進改革。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許多舉措同時也會增加有效供給和需求,進而帶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同時,經過改革生活得到改善的人民,會進而激發改革的熱情,加大對改革的支持力度,進一步促進改革。新一屆政府通過持續加強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既增加了有效供給,又拉動了內需。針對持續發生的大范圍霧霾天氣的嚴峻形勢,推出了系列大氣污染治理辦法,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催生促進了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不斷推進的養老、醫療和社會救助等制度建設,進一步催生和促進了銀發產業、健康產業的發展。

      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還是需要改革推進

      中國經濟的形勢現階段雖然逐步走向穩定,但下行空間并未完全遏制住,面臨著較大的困難與問題。當然,我們更應當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從國內大勢來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主要的還是要靠改革,靠改革釋放紅利,靠改革調動活力,靠改革激發創造力,靠改革提升動力,靠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上新臺階。

      201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許多不俗的成績,但未來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許多難題,有些在《公報》中有所反映,有些則更加錯綜復雜。中國經濟的形勢現階段雖然逐步走向穩定,但下行空間并未完全遏制住,面臨著較大的困難與問題,這從2014年省級地方兩會均下調GDP增長目標可窺視端倪。當然,我們更應當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推進,東中西區域發展的梯度布局和相互支撐,必將釋放更大的供給與需求。從國內大勢來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主要的還是要靠改革,靠改革釋放紅利,靠改革調動活力,靠改革激發創造力,靠改革提升動力,靠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上新臺階。

      過去的發展靠改革,未來的發展也要靠改革推進。無論是釋放市場潛力與活力,穩定經濟增長,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要依靠改革來推進。從本質上講,經濟危機和體制改革,都會觸發或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前者是市場的一種自我糾正,沖擊和震蕩力度較大,后者是一種風險意識下的主動調整,方向會更清晰,相對沖擊較小,但達成共識并付諸實施比較困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共識已經形成,新一輪的改革已經啟動。總體上講,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很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復雜問題,沒有改革的推動,發展就缺乏動力和活力。過去一年,我們面臨很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靠改革發力,大規模減少行政審批,向地方和市場放權,完善宏觀調控框架,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既是發展的動力,也是發展的題中之意,本質上還是要靠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釋放改革紅利,讓城鄉人民公平共享改革的成果。有人把改革和發展對立起來,是不正確的。改革和發展是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進步,哪里就有新局面,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改革創新永不停頓。

      向經濟強國邁進,需要改革推進。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我國已經是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變,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不斷改革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國社會大踏步趕上時代的競爭優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險阻,要通過改革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解決涉及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制度上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提高國家發展質量和效益,需要改革推進。從整體上看,當前國際經濟低速增長,經濟結構正在進行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方興未艾,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多變。而我國國內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經濟增長正由高速增長逐漸過渡到中高速增長的新階段,同時又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傳統人口紅利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嚴重等一系列的挑戰和考驗,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從鼓勵要素投入的體制機制,向鼓勵要素投入和激勵要素效率提高并重的體制機制轉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增長,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完成這些決定性的轉變,要靠改革推進。

      解決發展的突出問題和矛盾,需要改革推進。經過三十多年努力,比較容易、見效較快的領域和環節,改革已經基本到位,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必要性逐步凸顯。時至今日,中國社會的發展已經步入矛盾疊加凸顯期階段,許多過去被高增長掩蓋的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由發展帶來的新問題也逐漸顯現。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問題,要進一步推進,要進一步簡政放權,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更多、更快釋放改革紅利。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不僅要看數量,還要重質量,要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真正能夠激發市場活力的直接放給市場、放給企業。對目前仍需保留的審批事項,要公布目錄清單。也就是說,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還如財稅體制不順、收入分配不合理、公共服務與城鄉發展不均衡等,阻礙著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解決這些問題,既涉及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也會引起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阻力在所難免。但是,改革不深化就會半途而廢,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就會付諸東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實現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突破,進而帶動全面改革的展開。

縫紉客APP
更多信息請下載安裝 縫紉客APP(安卓)查看
手機掃一掃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