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調查表明經濟增長疲軟
中國制造業的調查顯示,中國3月份制造業活動放緩。該調查佐證了中國經濟放緩,并使得經濟學家關于中國政府或采取措施刺激增長的預期升溫。
周二公布的中國官方采購經理人指數(PMI) 3月份小幅上升至50.3,2月份為50.2。該指數在50以上表明制造業活動擴張。匯豐(HSBC) 3月份中國制造業PMI從48.5降至48.0,為一年半以來最低水平。
上述不同的結果體現出調查取樣的差別,匯豐PMI數據傾向于以小企業為樣本,而官方PMI數據傾向于以較大的國有企業為樣本。官方PMI的大型企業分類指數為51.0,而中小企業分類指數則均低于榮枯分水嶺50這一線。
上述兩項調查的亮點在于來自海外的需求增強令出口訂單增加,匯豐中國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總體而言上述結果再度印證了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大為減緩,有可能下滑至政府目標水平之下。
屈宏斌等經濟學家表示,這意味著政府即便不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但還是有可能對此采取一定程度的寬松措施。
屈宏斌表示,預計中國政府為了穩定增長可能會提早進行政策微調。
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濱表示,官方調查數據上升幅度較小令人失望,因為一般情況下,繼春節工廠放假至少一周后,再加上不少工人也完成跳槽,3月份制造業產出會實現更強勁的反彈。
在美國和歐洲的經濟體狀況逐漸改善提振中國出口業狀況之際,現在的一個關鍵擔憂是國內需求不振。
中國的經濟增速正不斷放緩,去年的增幅為7.7%,這還是因為受到了去年年中放松貨幣政策以及加快基礎設施項目審批的提振。中國政府上個月宣布,今年的增長目標是7.5%左右,但投資、工業增加值和建設的疲弱狀況令人懷疑這一目標能否實現。摩根大通不久前將今年的增速預期調低至7.2%,而匯豐則預計,今年的增幅為7.4%。
兩周前,中國國務院稱,要抓緊出臺已確定的擴內需、穩增長措施,加快重點投資項目前期工作和建設進度,及時撥付預算資金。
很多觀察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政府已經準備好要提振增長。
并非所有的專家都認為政府可能推出刺激計劃,也不是所有專家都認為刺激是件好事。花旗集團(Citigroup)經濟學家丁爽表示,就業情況看上去沒那么差,領導層現在還沒有必要恐慌。今年3月份,官方PMI數字中的就業分類指標出現小幅改善。
在企業部門債務水平高企、產能過剩困擾著很多行業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出刺激措施有可能加劇經濟的不平衡,而中國政府說其正想糾正已有的不平衡狀況。
中國領導人曾多次表示,想要減少對重工業和大規模房地產、基礎設施投資的依賴,向更富活力的服務業及擴大消費者需求方面轉變。不過經濟學家們說,這樣做意味著未來的經濟增速會有所減緩。
官方PMI數字中的投入價格指數和產出價格指數都大幅下降,原因是產能過剩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疲弱,表明中國工業部門的通縮狀況可能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