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老行當——縫紉機修理
劉冬軍一邊忙著手里的活,一邊對記者講述當年閃亮的日子。
工作臺上的一臺臺縫紉機,等著劉師傅和他的同事們修好。
當年號稱“三大件”之一的縫紉機現在已經淡出人們的生活,會用的人越來越少,更別提修理了。而河北省保定市西大街就有這樣一個地方,專修各種縫紉機。日前記者走進這家店鋪,感受著新時代中的老行當。在堆滿各種縫紉機零件的角落,記者見到了正在跟一臺縫紉機“較勁”的技師劉冬軍。這家有著20年歷史的店面,有5名技師,最大的65歲,最小的也36歲了。劉師傅說:“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學。”談起手藝的傳承問題,劉師傅一臉無奈,“現在科技發展快,都講究機電一體化、自動化,減少人工,而修理傳統的縫紉機,周期長,三四年才能出徒。”眼下,保定這種專修店從當年的7、8家只剩現在的2家,而且也早已是以修理電動縫紉機為主。
劉冬軍一邊修理機器,一邊招待顧客,還為記者介紹各種縫紉機型:這個是北京蝴蝶牌,那個是上海蜜蜂牌,修一個縫紉機手工費大多只要三四十塊錢,縫紉機多以修為主,實在不行才換零件,一周能修十幾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