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企業概況(二)服裝企業結構分布
目前將近15000家具有一定規模的服裝企業中,其企業性質和人員規模結構如下:
1、企業性質
目前在大中型規模的服裝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為64.97%,其次是外資比例為13.71%,中外合資占比為7.11%,股份制企業占比為5.58%,國企比例為4.57%,臺資和港資比例均為2.03%。
由于近幾年服裝行業市場不景氣,外需不振,內需趨緩,再加上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勞動力成本逐漸提升,部分小型民營企業紛紛倒閉,大中型規模的企業總產值增幅逐漸減緩。本次調查的企業中不包括作坊式小型加工廠。受訪企業中民營企業比例最大,此外據了解目前市場所有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據80%以上的比例。
企業性質對采購行為有一定影響,但是除性質之外企業人員規模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其采購行為,下面是本次調查企業的人員規模統計結果。
2、規模結構
人員規模為100人以下的公司占比為13.44%,100-299人的公司占比為19.89%,300-499人的公司占比為11.83%,500-999人的公司比例為29.03%,1000-1999人的比例為10.75%,2000人以上的公司比例為15.05%。本次調查的企業是具有一定營業額的大中型服裝企業,不包括小規模的作坊式的加工企業。
關于全國服裝企業的分布區域,目前沒有精確的統計結果,因此本次調查設置此題來做探究性判斷,其結果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場現狀,但是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3、區域結構
目前全國服裝產業主要集中于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這六個地區集中了全國百分之七十多的服裝企業。
廣東堪稱中國第一服裝大省,其地理位置優越,緊鄰臺灣、香港等地區,在早期就形成規模產業,而且廣東省的服裝制造業有明顯的地區性專業分工,比如深圳中山主要以休閑裝為主,東莞主要生產女裝,晉寧則偏重于襯衫,潮州的婚紗晚裝和佛山的童裝等較出名。不同地區各有側重。
浙江絲綢聞名全國,1989年,紹興市就有絲綢企業近300家,年產絲1597噸。“半壁西湖半壁綢”,杭州絲綢城大概有800余家絲綢企業,其店鋪總數中54%都是品牌店。紹興真絲綢產品色澤明亮、手感柔軟、條干均勻、伸強度好、清潔度高,遠銷西歐、美洲、東南亞及香港、澳門等地區。除了絲綢以外,浙江還有很多知名的服裝品牌,如寧波、溫州、湖州等地是杉杉、雅戈爾、報喜鳥等眾多品牌聚集地。
常熟市是江蘇省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是中國著名的服裝城,全市目前擁有各類服裝服飾企業一千多家,年產值一百三十億元人民幣,涌現了眾多國內知名品牌。去年常熟服裝出口達三點四億元。目前常熟已匯聚全國各地和國外著名服裝服飾品牌一百一十多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十多個,名牌經銷商一千多家,成為名副其實的服裝服飾名品集散地。眾多知名品牌都在此安營扎寨,名牌服裝銷往全國各地,同時還出口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福建的服裝加工基地主要是集中在石獅、泉州和晉江等地。服裝是石獅的傳統產業,上世紀80年代,沿海集鎮的石獅就以服裝款式新穎、種類齊全而成為全國有名的服裝市場。當時,全是石板路和塵土路、只有區區幾平方公里的城區,如今形成了18條商品街,8000個商鋪。每天前來批發服裝、小商品或慕名前來購物的國內外客商超過五萬人。石獅服裝企業注冊的服裝商標有2000多個,涌現了如富貴鳥、愛登堡、金犀寶、哈德利等著名休閑服飾品牌;石獅企業在全國各地設立的商業網點有5000多家,在海外設立營銷網點或辦事處300家,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等地成為石獅服裝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外銷占該市紡織服裝產值的一半。
作為全國排名第六的服裝大省山東正在組建最大的臨沂服裝生產基地,但是臨沂同其他很多服裝生產基地一樣,都是從浙江、廣州等地進貨,價格上沒有太多競爭優勢。除了臨沂,即墨也是山東比較知名的服裝生產基地。山東服裝產業鏈非常成熟,有舒朗、紅領等知名品牌。
此外上海、北京、安徽、河北等均是全國諸多服裝廠家的聚集地。
服裝企業的業務結構是影響其采購行為的主要因素,生產的產品不同,其采購行為會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專門生產女裝的企業和只生產羽絨服的企業其采購費用、采購周期等差別必然會很大,下面是按不同分類方法對服裝企業業務結構的統計結果。
4、業務結構
按著裝對象分:
服裝產品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首先按著裝對象分為男裝、女裝、童裝、中老年裝,而目前服裝企業中生產女裝的企業占比60.61%,其次是男裝比例為50.51%,童裝23.74%,中老年裝比例為4.55%。
隨著服裝市場國際化進程加快,女裝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將由過去的降價競爭,變成款式、時尚、銷售等綜合因素的競爭,目前深圳、東莞虎門等都是國內著名的女裝生產基地。我國女裝市場中品牌眾多,競爭激烈,各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較低。據統計,2008-2010年連續三年我國女裝市場前十位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始終保持在24%左右,前二十位品牌市場占有率在2010年也僅為35.48%。2011年1-11月,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女裝市場品牌市場占有率相比前幾年有所提升,前十品牌、前二十品牌市場綜合占有率合計分別為27.61%和37.35%。隨著女性時裝市場的快速發展和競爭的逐漸加劇,市場中涌現出一批具有相當實力的女性時裝品牌,誕生了具有明顯區域色彩的產業集群。同時很多規模較大的女性時裝企業目前都已延伸出不止一個品牌,中國女性時裝企業正從單一品牌向多品牌、多品類過渡。
男裝相對于女裝而言更加注重品牌的塑造,中國男裝發展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勢頭卻很強勁,中國男裝經歷了政府主導加工期、民營主導加工期、民營主導品牌期三給階段。目前國內男裝有三大產業集群,例如杉杉、雅戈爾、報喜鳥等主要集中的上海、寧波、溫州等生產基地;勁霸、七匹狼等主要集中的石獅,晉江等生產基地,此外還有依托香港、澳門發展起來的珠三角男裝產業集群。男裝發展緊跟世界流行趨勢,但更能滿足新時期人們對服裝的需求。
舒適和健康是童裝的生產理念,隨著服裝行業的不斷發展,童裝在款式上也越來越追求時尚,亮片、刺繡、喇叭型褲腿、荷葉邊等流行元素在童裝設計中呈現,而面料要求也更加嚴格。福建石獅的“鳳里童裝基地”、浙江湖州的“織里童裝基地”和廣東的“佛山童裝基地”是中國三大童裝生產中心,這里聚集了全國最大資本、最具規模的童裝企業,擁有全國最多數量的童裝品牌,影響著全國童裝經濟的發展。隨著童裝行業的發展以及人們的消費需求,品牌化將是童裝接下來的發展之重。
中老年裝在目前市場中比重較小,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越來越注重時尚,服裝顏色也由之前的暗色逐漸發展成為亮色,中老年裝與男女裝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年輕和時尚成為老年裝追求的理念。
按著裝季節分:
服裝按季節分為夏裝、冬裝、春秋裝,而這三個類別的服裝生產企業占比相差不大,分別為36.36%,39.39%,39.90%。這與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直接關系,我國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因此各個季節的服裝需求量相差不大。
夏天穿的服裝面料講究透氣、吸濕和垂感,除了工作場合,休閑裝較流行;冬裝主要是以羽絨服、滑雪服、大衣、外套為主,冬裝需要合理的厚度、重量才能產生最佳功效;春秋裝比較注重季節美所創造的新感受。但是隨著行業發展,反季節裝成為一種時尚。此外季節性服裝生產受天氣影響比較明顯,隨著全球變暖,目前市場上部分專家人員預測無季節性服裝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按用途分:
服裝按用途分為內衣、正裝、休閑裝。內衣生產企業占比為10.61%,正裝企業的比例為18.69%,休閑裝生產企業占比為40.40%。休閑裝作為一種流行趨勢,將會占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
內衣要求面料質地柔軟、吸濕透氣、具有較好的彈性,輕薄面料懸垂性好、飄逸感強、穿著舒適、貼身合體、無拘謹感,并能充分體現人體曲線。現在已將傳統的內衣市場,細分為裝飾內衣、補整內衣、保健內衣、及紅色系的本命年服飾等。內衣外穿,時裝化、個性化、高檔化已成內衣市場的新主題。目前全國內衣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廣東的汕頭潮陽、南海鹽步、深圳公明、中山小欖;福建的晉江深滬;浙江的義烏、溫州等地,此外上海、江蘇的部分地區等也是新興的內衣生產基地。
所謂正裝,是指適用于嚴肅場合的正式服裝,而非娛樂和居家環境的裝束。最常見的男士正裝為 “襯衫+西服+領帶+皮帶+西褲+皮鞋”,女士正裝常見的有三種類型:西服套裙、夾克衫或不成型的上衣,以及連衣裙或兩件套裙。無論是男士正裝還是女士正裝,面料和顏色都必須精致和考究。
休閑服裝一般可以分為:前衛休閑、運動休閑、浪漫休閑、古典休閑、民俗休閑和鄉村休閑等。休閑,英文為“Casual”,此詞在時裝上覆蓋的范圍很廣,凡有別于嚴謹、莊重服裝的,都可稱為休閑裝。休閑裝越來越成為現代都市生活的衣裝,休閑裝的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中國最著名的休閑服裝生產基地是廣東中山的沙溪鎮,此外福建泉州、靈秀鎮也是知名的休閑裝生產基地。
休閑裝概念廣泛、內涵豐富,被演繹成諸多風格、種類的日常裝。青春風格的休閑裝,通常設計新穎、造型簡潔,有粗獷的形象,塑造強烈的個性。典雅型休閑裝,追求紳士般的悠閑生活情趣,服飾輕松、高雅,富有情趣。運動類休閑裝,是將運動裝作休閑裝以及改良的運動裝,這是人類對運動和自身價值的新觀念。牛仔裝類休閑裝是20世紀的奇跡,美國西部的工人裝,竟然成為今天世界上第一流行裝,而且追求洗舊感、二手感,牛仔服是休閑裝中的主力之一。此外針織休閑裝愈來愈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便裝,無論棉針線還是手針線,針線工藝的特點決定了其休閑的性質。
中國服裝企業一直都是以貼牌加工為主,生產出來的服裝產品低價出口到國外。生產加工是整個服裝生產鏈中利潤最少的部分,遠遠低于設計環節,近幾年中國服裝企業已經認識到服裝設計的重要性,開始重視產品設計。
下面是目前中國服裝企業經營模式的統計結果:
5、經營模式
服裝企業中純加工的比例為10.16%,純設計的占比為3.74%,既有設計又有加工的比例為86.10%。目前市場中純設計的企業占比較小,而一般既有設計又有加工的企業雖然已經有了重視設計的意識,但是其設計實力還遠遠不夠。中國的服裝企業仍然需要強化設計能力,提高設計水平。
服裝產業鏈主要包括三個環節:研發設計、加工生產以及品牌渠道運營,服裝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約為:研發設計占35%,品牌渠道運營占55%,加工生產占10%。而目前中國規模以上的企業中純加工的企業占比為10.16%,純設計的企業比例為3.74%,既有設計又有加工的企業占比為86.10%。我國服裝企業已經深刻認識到設計研發和品牌渠道運營環節獲得的商業價值遠遠高于生產加工環節,并且開始由簡單的貼牌生產向自有品牌設計轉型,位于微笑曲線低端的服裝加工企業數量將會越來越少。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必須走品牌之路,這需要兩個方面:一是產品研發設計能力的提升;二是品牌建設能力的提升。
注:服裝的微笑曲線是指這三個環節研發設計、加工生產以及品牌渠道運營利潤曲線似微笑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