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弈全球自貿區
在TPP范圍不斷擴大、呈現兵臨城下之勢之際,一個水平高且全面的自貿協定的實施為中國在碎片化的貿易格局中又增加了籌碼。作為我國與全球經濟前20強國家達成的第一個雙邊自貿協定,中瑞自貿協定的實施,為目前還在談判中的中歐、中日韓等自貿協定談判奠定了基礎。但面對美國企圖“主導亞洲”、“重塑貿易規則”,中國在全球自貿區和貿易新秩序的“話語權”博弈中在做怎樣的布局?
撬動中歐:中瑞協定提供高水平范本
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近日表示,中瑞自貿協定是我國與歐洲大陸國家和全球經濟前20強國家達成的第一個雙邊自貿協定。2013年,中瑞雙邊貿易額為595億美元,中國和冰島的雙邊貨物貿易額僅為4.1億美元,跟中德之間每年上萬億的貿易額有較大差距,但正因如此,雙方合作潛力更大,自貿協定的達成,將進一步深化雙方經貿合作。瑞方將對中方99.7%的出口在協定生效之日起立即實施零關稅,中方將對瑞方84.2%的出口最終實施零關稅。如果加上部分降稅的產品,瑞士參與降稅的產品比例是99.99%,中方是96.5%。
除了傳統自貿協定減免關稅的內容,在中國對外商簽的自貿協定中,中瑞自貿協定首次明確規定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權利和義務。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冰島自由貿易協定》也在7月1日正式生效,此后冰島對我國所有工業品和水產品實施零關稅,涉及我國對冰島出口金額的99.8%;承諾對鹿肉、鴿肉等10個農產品實施稅率為65%的關稅封頂,這是我國在自貿協定中首次實現要求發達國家對農產品關稅進行封頂。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中國和瑞士、中國和冰島雙邊貿易的互補性非常強,所以能夠率先實現突破。
突圍TPP:全球貿易格局碎片化
“國際貿易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多哈回合談判遇阻;另一方面,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為代表的多邊或雙邊貿易協定興起,全球貿易格局呈現高度碎片化特征。”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表示。
據了解,以美國為主導的TPP談判目前已有12國參加,成員國目前占了全球40%的GDP、50%的世界貿易、30%的全球海外直接投資。而隨著日本、韓國相繼加入TPP談判,與越南、新加坡、新西蘭、馬來西亞等TPP成員國一道,已經對中國形成了包圍之勢。從目前的談判進程來看,各國在農業、知識產權和國有企業條款方面仍存在較大分歧,但美國和日本等TPP成員國都曾表示,TPP有望在今年完成談判。7月1日美日雙方代表剛剛結束了為期兩天的TPP事務層面協商,今日起還將在加拿大召開TPP全體成員國談判代表會。
“若美國主導的TPP和TTIP均能實現,世界上2/3的GDP將被納入其中,這顯然就是國際貿易新格局下一場新規則的制定,如果中國完全被排除在外,將會被逐漸邊緣化,我們會變得非常被動。”白明表示。
布局新棋盤:推進雙邊、區域自貿談判
面對美國企圖“主導亞洲”、“重塑貿易規則”的野心,中國也從最初的“防守”逐步開始主動布局。在業內專家看來,我國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積極參與高標準自貿區建設,加快“一路一帶”和中印孟緬經濟走廊建設、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提上日程等行動,都是在為未來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和加強對外開放布局。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經簽署的12個自貿協定,分別是我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和瑞士的自貿協定,此外,還有包括中日韓自貿區和《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在內的6個自貿協定正在談判。“在自貿協定談判上,我們采取的是以雙邊推動多邊,以區域推動全球的思路,因為雙邊的自貿談判壓力小,難度輕,最容易實現突破。”劉元春表示。
在中國的積極推動下,亞太經合組織(APEC)將從今年起為推進亞太自貿區采取切實行動。雖然官方一再強調亞太自貿區不針對任何自貿協定,但在白明看來,推動亞太自貿區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緩TPP可能給中國帶來的沖擊和更多地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