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縫機強國之路
縱看國際縫制機械發展歷史,每一次強國霸主“交椅”的更迭,每一次產業格局的斗轉星移,無一例外,都是伴隨著產業轉移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今天,在中國縫機強國戰略籌劃帷幄之際,記者對話行業知名專家雷杰,以他近五十年的縫制機械行業從業經驗,淺談世界縫機強國之路的變遷。
Q:在世界縫機產業的歷史長河中,曾經閃耀過哪些稱霸一時的強國?
A: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風起云涌,1851年,世界上第一臺全部有金屬材料制成的鎖式線跡縫紉機在勝家問世,這標志著機器縫紉代替手工縫紉由此開端。此后的一百余年之中,縫紉機在美國、歐洲迅速興起。歐美開啟了縫紉機產業長達百余年的壟斷的歷史,也鑄就了其成為第一批強國的牢固基礎。
當時光來到20世紀50年代,縫制機械產業在以日本為代表的西太平洋地區開始萌芽發展。那時的日本抓住世界紡織、服裝業向亞洲轉移的機遇后,依靠戰后大量軍工企業結構調整的機遇,迅速建立起縫紉機產業的技術、零件配套體系,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以低于歐美國家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價格,與歐美國家產品進行競爭。
日本的縫紉機產品,以低勞動成本的優勢,形成了低價格優勢,迅速代替歐美產品。到上世紀70年代,在經過近100余年的壟斷后,歐美縫制機械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企業紛紛開始調整、轉產、甚至關閉。至此,日本終于登上了世界縫機霸主的位置。
Q:第二次產業轉移是在什么和背景下發生的?兩次產業轉移的原因是否相同?
A: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世界縫制機械行業進行了新一輪的更深層次的重組和更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日本和歐美國家因急劇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導致了縫制機械產品的價格上揚,嚴重威脅了日本和歐美國家縫制機械產業的發展。于是,世界縫紉機產業進行第二次區域性大轉移——向中國大陸轉移。
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縫紉機產業向中國大陸地區轉移的速度明顯加快。到本世紀初,基本完成了第二次轉移。縫紉機產業被高度集中到中國,使中國成為世界縫紉機產品生產、銷售名副其實的大國。國外企業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先后完成了向中國轉移工作。而且,這個時期在美國的友寧公司被重機收購;在歐洲發生了意大利南奇公司、利滿地公司的破產倒閉;德國杜可普公司、阿得勒公司重組,百福公司反復出現破產保護和轉讓等歐美企業退出縫紉機產業的事件。
通過歐美轉移日本,歐美、日本轉移中國的兩次產業轉移比較,內外因基本相同:外部受世界紡織、服裝業轉移的大環境影響,內因則是轉移地急劇上升的勞動力成本與承接地低廉的價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