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設備企業的“繼承者們”
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中,從私人小作坊發展為中小型家族企業的不在少數。上一輩人打下的江山,由下一代人來繼承,家族企業的傳承也是這個道理。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縫企二代們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接手縫制機械制造企業并將其傳承發揚光大?中國縫制設備網將為大家呈現新老兩代人在交接班過程中出現的合作與交鋒以及關乎“繼承者們”手中企業未來的傳承與變革。
天下的父母無不對子女寄予厚望,可是老板們也知道:無需肥水自拔節,不用揚鞭自奮蹄。優秀的企業接班人不是逼出來的,是自己長成的。于是,多數一代在二代接班的問題上持民主態度。往往越是民主、自由,子女或主動承擔、或半推半就,都或早或晚地走上了企業經營管理的道路。受訪者中,在父母循循善誘的教導下,發奮走上經營者道路的例子比比皆是。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創業者在培養和教導接班人問題上,又有哪些獨門秘笈?下面將會一一揭曉。
業內家族企業的接班人以70、80后為主,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總之已經部分、大部分或者全部挑起了公司經營的重擔。他們年輕有朝氣、思想上敏銳開放、行為上敢闖敢拼,相當一部分人都受過高等教育,同時在工廠經過了從基層到管理層的歷練。他們的閃光點不一而足。然而,姜總是老的辣。創業的父輩們身上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品性、見地、膽量和才干。一定程度上,父親或母親代表權威不容置疑,代表高度難以逾越。初出茅廬的二代們何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企業治理理想?是保守地傳承父輩的管理理念和治理經驗,還是激進地變革落于時代之后的制度、辦法?這不僅是個人的選擇,也將是時代的選擇。
在記者所接觸的接班人中,性格過于叛逆、前衛的幾乎沒有,多的是繼承了父母身上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作風。他們大多在完成學業之后,進入父輩開創的企業;通常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逐漸熟悉生產、銷售、技術等各個領域。在父親或母親經年累月的指導下成長、成熟,直到能夠擔起重任。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正在成熟起來的縫企二代們,盡管他們在父輩那里似乎還只能得到一個“要說滿意,還為時尚早”的評價。他們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一代,但是優渥的生活環境并沒有消磨他們作為繼承者們的激情和勇氣,他們身上傳遞出的仍然是滿滿的正能量。
興達的女掌門秦霞紅說:“從30歲進入縫制設備行業到現在,工作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很難想象離開這個行業,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
蔡杰飛告訴記者:“作為年輕一代,我的思想開放而且多元化,兩年來都在關注海外市場和線上交易模式,努力提升公司在這兩塊業務上的實績。”
五菱的方玨珂對待公司的未來審慎而樂觀:“公司對客戶滿意度、品質合格率、節省成本數據、內部技術改造管理等都有明確的量化目標,并計劃三年之內將公司的設備全部替換為自動化設備,繼續推進技術改造。”